⊙作者 陈尘
“蒙大拿”号和“星座”号
这两艘船的残骸堆叠在一起。 1863年,明轮船“蒙大拿”号撞上了浅珊瑚礁,然后沉没海底。80年后的1943年,双桅帆船“星座”号,在同一地点遭遇了类似的命运。一些报道声称,“星座”号沉没的原因在于撞到了“蒙大拿”号的船首,但没人能确定是否真是如此。数以千计的水泥袋相互堆叠在一起,如今在海下仍然完好如初,这情景看来颇为壮观,而且浮潜者也可以看到。
“克里斯托瓦尔·科隆”号
它是百慕大海域最大的沉船,重达1万多吨,近150米长。这艘豪华邮轮在1936年撞上了百慕大群岛以北8英里处的珊瑚礁。虽然人们多次尝试将其拖离礁石,但是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只得将邮轮进行了打捞,轮船上的装饰画和家具被拍卖。虽然其残骸散布在9000平方米的海底,但是这艘船的故事依然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很多当地人家都有这艘船上的餐具和家具。现在,潜水员仍然可以潜入24米深的海底,进入船尾,依然可以看到船上的浴缸和装饰着葡萄牙手工制作的绿色瓷砖的浴室。
轰炸机“海斯KB-501”
虽然百慕大群岛周围绝大多数是轮船残骸,但有一处例外,那就是轰炸机“海斯KB-501”的残骸。1963年,美国B-50型轰炸机“海斯KB-501”从百慕大起航,飞往路易斯安那州亚历山大港的空军基地。但是起飞后不久,飞机的喷气发动机发生爆炸,随后左机翼着火。在飞机坠入大西洋之前,7名机组人员中的6名成功逃脱,当救援的潜水员到达坠机地点时,发现该轰炸机的指挥官约翰·摩尔仍然坐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今,轰炸机的残骸位于水下约7米处,尽管许多零件散落在附近,但潜水员仍然可以看到弯曲的螺旋桨、机翼和机身。
“国王”号沉船残骸
尽管散布在百慕大群岛周围的大多数沉船都是事故原因造成的,但“国王”号不是,这艘船是被人们故意拖到这里凿沉的,目的是创建潜水地点和人工礁石。1984年,“国王”号的所有者将这艘拖船赠予了百慕大潜水协会,该协会将其拖到离岛南岸约半英里、深20米的地方沉没。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水肺潜水员发现贝壳和热带鱼的热门地点。
位于北大西洋的百慕大群岛被称为世界沉船之都,群岛附近海域有300多艘沉船的残骸,按照每平方英里沉船的数量来算,超过了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作为英国的海外领地,百慕大群岛的水面之下潜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自然也需要采取保护措施。为此,百慕大群岛加入了2001年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对众多沉船定期进行维护,还经常向公众宣传保护这些文物的重要性。
201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展了一项项目,其任务是为众多的水下残骸创建全面的数字地图。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利用尖端技术,对沉船进行全面调查,目的是让研究人员和普通公众对海底沉船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据《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