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旧闻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防空战
-
■ 叶介甫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其远东及空、海军的作战飞机500余架投入侵朝战争,并不断由本土增调兵力参战。为了防止美国空军对我国进行空中袭击,中央军委于7月4日向各大军区发出加强防空的指示,作为“未雨绸缪”之计,军委于7月8日调华东之高炮三个团速赴东北地区执行任务。7月29日,军委又调华东军区电讯大队(即南京雷达营)到东北执行情报任务。抗美援朝期间的防空作战和情报工作是在炮火中诞生和壮大的,为抗击美国及其“联合国军”的空袭,保卫后方重要目标,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支援前线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炮火中诞生
1950年7月28日,3架美军飞机由朝鲜水丰越境侵入我国领空活动。30日,军委指示:敌机侵入我防空炮火射击圈内,原则上可以射击。8月20日,1架美机入侵安东鸭绿江桥上空侦察,我高炮1团开火射击。27日,多架美机入侵我辑安、临江、安东上空,大肆扫射我车站、机场等建筑物,杀伤我居民24人。当日,我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为了统一领导与指挥东北地区的防空部队,加强东北地区的防空和防备美军侵略,军委于7月24日电示东北军区首长:东北须成立防空司令部以加强防空,并准备由上海防空机构抽调7名苏联专家去东北帮助工作。8月7日,东北防空司令部(下称“防司”)在沈阳正式成立。1950年8月中旬,东北军区召开防空会议,指出:根据当前形势,东北是“防空第一”。会议作出了关于组织防空情报网、通信网以及整顿空中秩序等重要决定;明确防空司令部专门负责对空作战,防空部队应有重点部署,防空情报优先使用全区一切通信设施和器材。部队刚刚组建,对空情报作战的体系还在初步探索期间,防司的任务是一方面组织机关干部突击学习防空业务和如何掌握情报;另一方面在苏联顾问捷连斯基上校等的帮助下,加紧组织东北防空情报体系。为构建防空情报体系,我军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组织防空情报网。将雷达营多地配置,面向敌方形成雷达警戒网;将原有的地方防空站改为地面监视哨,把各地区的防空司令部改为地面监视中心,由各省军区防空情报股领导。当时共建立了7个情报股、9个情报站、52个监视哨。这些对空监视哨、站,分布在鸭绿江一线和铁路交通线上,执行对空观察任务,通过铁路通信线路和邮电局长途线路,将获得的空中情报集中到东北防司,弥补了雷达情报保障的不足。这样初步构成了东北地区统一的防空情报网和通信联络网。二是在雷达情报共享下,重点部署高射炮兵力。三是组建防空指挥所。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经过紧张准备,东北防司指挥所很快就建成了。当时,作战处还负责航行管制,严格划定空域,超出空域就按敌机处理。部队租用了地方电话局15对长途专线,沟通了指挥所与各雷达站、高射炮部队等地的有线电联系,同时还建立了与各部队及友军的无线电通信联络,并与苏联远东军区建立直接联系,设立电传打字室,相互交换情报,使东北防司成为东北地区统一的防空作战指挥中枢。初战鸭绿江畔1950年10月以后,美国空军在鸭绿江一线和朝鲜的活动比较频繁。敌机轰炸的重点是安东江桥。当时,我方空军歼击机部队尚未投入使用,高炮部队正在组建之中。由于部队初建,技术尚不熟练,缺乏实战经验,所以,指战员虽然英勇顽强,但未获战绩。10月10日,防司召开了高炮部队会议,统一了作战指导思想,明确了作战方针:以保卫目标为主,集中火力消灭执行轰炸任务的主要敌机,并相应地保护自己。11月,敌机活动最为频繁。那时,防司指挥所几乎天天报有空情,经常跑警报。1日,防卫鸭绿江桥之高炮17团首开记录,击落敌F-84型战斗轰炸机4架,给敌以有力打击。4日,军委颁发嘉奖令:“我高炮17团11月1日在安东创造击落侵入我领空敌机4架的新纪录,特通令嘉奖。希继续努力,为保卫祖国神圣领空而战。”9日13时至15时,美国空军出动各型战斗轰炸机80余架,从不同方向、以不同高度对鸭绿江桥实施连续攻击。14时38分,敌F-51、F-47、F-80、F-84型飞机37架,分三个梯队从正东方向采取单机或双机在同一俯冲口、以不同高度向辑安江桥连续轰炸。驻守该地之高炮1团各连集中火力,以猛烈射击。激战4分钟,击落击伤敌机各2架,首创了用日本造75毫米高射炮击落敌机的胜利。1951年1~2月,朝鲜战场上由于我志愿军之猛烈反攻,敌空军活动重点转向前沿阵地,无力顾及鸭绿江一线。3~4月,美军有计划地对鸭绿江桥实施战略轰炸,企图切断我后方物资援助,以削弱前方进攻力量。为了认真总结以上对空作战的经验教训,防司于4月中下旬召开了作战会议。会议对加强战斗组织指挥、情报侦察、政治教育和改善通信保障、严格战场纪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战斗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六快”(进入阵地快,进入作战室快,炮、测手动作快,通报情况快,下达决心快,向上报告快)“四不打”(抓不住目标不打,求不出诸元不打,火炮射程以外不打、夜间单机对我无严重危害不打)“五不走”(不请假不走,找不到代理人不走,有情况不走,射击准备不好不走,正式值班不走)“十项注意”(坚决听指挥,战前要检查,修正要仔细,沉着抓目标,操作要迅速,火力要集中,射击要齐放,点射三、五、七,宁前不能后,宁早不能迟)等具体要求。这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东北防空部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战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5月以后,不断组织防空实兵演习。演习中,绝大多数雷达站和地面对空监视哨,都能在1分钟以内报出空中情况,有些雷达站能够掌握十多批目标情况;高炮部队能及时进入阵地,并对进入火力范围的空中目标实施“射击”;有、无线通信顺畅及时。因此,演习受到了防空司令员周士第的好评。赴朝参战战绩辉煌在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19日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开始主要是掩护交通线。为了粉碎敌人对我交通运输线实施“绞杀战”和对我前线机场加紧轰炸的阴谋,我高炮两个团于1951年10月赴朝参战。同时,我雷达站入朝后部署在威兴,这是防空部队赴朝参战的第一个雷达站。后来,该营先后在朝鲜的江界、载宁、新溪部署了三个雷达站。最早参加抗美援朝的探照灯部队是探照灯团。该团于1952年1月到达朝鲜安州,协同高炮部队夜间作战,担负保卫安州清川江桥的防空任务。到1952年春天,在朝鲜境内作战的我防空部队共有5个高炮团、9个独立高炮营、1个探照灯营和4个雷达站。在此以后,又陆续有许多防空部队分批赴朝鲜参战轮战。这么多防空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防司的任务是很艰巨的,组织指挥、训练、打仗、情报保障、作战物资和生活给养输送,工作十分繁忙。高炮阵地和雷达站的指战员们生活很艰苦,但战斗情绪很高。部队采取分散与集中、运动与伏击相结合,交替使用的战法,贯彻近战歼敌的思想,狠狠地打击敌机,不断传来捷报。探照灯团当时刚到朝鲜缺乏实战经验,部分干部、战士有急躁情绪,出现了多种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部队党委研究,开会进行整顿,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提出了“照中第一架敌机,为人民立功”的战斗口号。接着,调整了雷达灯站阵地部署;利用校正仪和昼夜活动的敌机校正了雷达;发动群众,研究对策,提出了雷达灯带光跟踪的照射方法。此后,该团很快于2月3日夜间战斗中,第一次照中敌机,鼓舞了部队士气。接着,该团又于2月18日夜间战斗中,将来袭的6架敌机全部照中,首次取得了保障高炮部队击落敌机的胜利。后来,这个团于1953年在郭山战斗中还曾先后照落F-84型战斗轰炸机2架,写下了防空作战史上新的一页。1952年6~7月,高炮团在保卫水丰发电站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水丰发电站位于鸭绿江下游,是朝鲜最大的发电站,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当时工业用电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我防空部队重点保卫目标之一。6月23日,美国按其总统杜鲁门批准的轰炸计划,出动各型战斗轰炸机275架,在32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分四个梯队、从不同方向、以不同高度对水丰发电站实施大规模连续袭击。高炮部队英勇战斗70分钟,予敌以猛烈射击,迫使敌机不敢低飞投弹。在最激烈最紧张的时刻,全团上下团结一致,从指挥员到战斗员,从战勤人员到杂务人员,包括木工、家属、炊事员,全都投入了战斗。这次战斗,该团以弱对强,高度发扬了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和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9连指导员新大志同志腹部中弹,肠子流出肚外,仍坚强地坚持指挥;炮手魏小雪左臂受伤,一只手连续装填了100多发炮弹;7连炮手李树堂腿被打穿,鲜血沾满了炮盘还继续战斗。这次战斗,高炮部队击落敌机8架、击伤10架。在抗美援朝期间,东北防司及所属防空部队,开展强有力的情报工作,引导高炮和探照灯战斗,狠狠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有效地保卫了祖国经济建设,为远东和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据《军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