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十万印度农民“向德里进军”

  • ■ 艾舟
        
        印度德里首都区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北方邦和哈里亚纳邦两个省级单位。在面对外敌时,可以用“拱卫”形容两邦与首都的关系。可到了内乱时,“拱卫”瞬间变“包围”。
        从11月末开始至今,数十万印度农民在“向德里进军”的口号下从全国各地奔赴德里,针对印度总理莫迪的农业改革进行大规模抗议。其中,来自德里周边两个邦的约30万人构成这次抗议运动的主体。
        农民长期是莫迪最重要的票仓,却怎么开始焚烧莫迪的画像?莫迪为印度改革弊政的梦想,还有成真的可能吗?
    “向德里进军”公路变身社区
        德里与哈里亚纳邦交界处的高速公路通常很繁忙。但近半个月来,这里的公路上不再有川流不息的景象,浓郁的“生活气息”取而代之。
        难以计数的农民驾驶着卡车、拖车和拖拉机,停留在这条公路上,队伍至少长达3公里。在这支车队的两头,一端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另一端则是印度军警设下的层层路障。这些路障由漆成黄色的厚重铁栅栏组成。为防止农民使用重型车辆冲击,铁栅栏往往厚达三四层,且层层紧贴。
        铁栅栏的一侧,是高度戒备的军警,另一侧则是试图冲进德里的农民。在逐渐彼此适应对方的节奏后,农民渐渐放弃直接冲击的打算,转而就地驻守,改打“阵地战”。
        于是,一幕幕奇特的景象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车辆胡乱地停放着,人们从车上取出面粉、蔬菜,拿出烤炉、煎板,在公路上烙饼吃。有的人即便是参加抗议,也依然注重自己的仪表,借着汽车后视镜整理仪容。洗完衣服怎么办?在车与车之间拉上一根绳子,把头巾、衣物和被褥统统晾在上面。还有人干脆把拖车后备厢改造成卧室,一些虔诚的信徒甚至还带了祈祷用的帐篷。至于如厕,这在印度确实不是个问题……
        总之,印度人民充分发挥灵活机变的主动性,不仅把交通干线变成了生活社区,而且相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减少他们的抗争热情。得益于100多个团体,尤其是左翼的组织和帮助,农民情绪高涨,不断高呼“革命万岁”的口号。还有一些人在拖拉机等“重型装备”的掩护下,尝试突破重重封锁,进入首都。
        在首都市区,示威者在街头聚集,焚烧莫迪的画像、塑像,高喊口号。军警则不断靠高压水枪和催泪弹驱散人群,逮捕示威者。
        12月8日,示威者更是发起为期一天的全国大罢工,农民们封堵全国主要公路、枢纽和铁路长达数小时之久,并得到教师等其他不少工会的支持。
        据印媒报道,德里警方已申请临时征用6座体育场,以关押越来越多的被捕者。
    改革低效体系农民深感不安
        莫迪对这种局面并非没有预估。自9月农民抗争陆续爆发以来,莫迪政府已“预防性地”逮捕了100多人。饶是如此,抗争规模之大依然令印度社会震惊不已。
        这一局面的出现,直接源于莫迪政府力推的农业改革。莫迪政府在踌躇多年后正式起草了三部农业改革法案,主旨就是让农民自己去和市场打交道,政府不再提供保障。
        印度农业一直采取以统购统销为主的保护体系,农民很少与市场直接发生联系。农作物成熟后,农民把农产品卖给“官商合办”性质的农产品营销委员会,再由政府进行分配、售卖和出口。这些制度能确保农民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不至于亏本。
        但是统购统销,意味着农产品营销委员会具有某种类似垄断的特质。它们作为中间商掌握商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得利最多,而农民得利最少。政府虽借助委员会中的大商巨贾实现了价格的大致稳定,但不得不向农民支付巨额补贴,财政压力巨大。
        莫迪2014年领导印度人民党掀翻国大党五十多年的统治地位时,主打的口号之一就是提高政府运作效率、缩小贫富差距。但莫迪上台后,在靠废钞令等举措整顿治理、打击腐败的同时,不仅没有触碰被诟病已久的农业体系,反而不断给农民追加各种补贴。直至2019年莫迪连任,他终于对农业体系“动刀”。
        此番农业改革方案的关键,就是改革原有的统购统销模式,把农民直接推向资本与市场,让他们与企业建立直接的买卖关系。同时,政府不再保证最低价格,把价格的决定权交由市场。莫迪表示,这一改革将赋予农民前所未有的自由,由于农产品营销委员会不再具有垄断地位,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但莫迪的说法并没能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认同。在农民看来,莫迪的许诺犹如画饼。他们认为,面对占据资本和信息优势的大企业,小门小户的农民天然居于弱势地位,莫迪的改革只会让农民彻底沦为资本的附庸,失去土地和莫迪承诺的自由。
        说到底,绝大多数印度农民生存艰难,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承受改革可能带来的“阵痛”,才有了这场印度版的“农村包围城市”。(据《新民晚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