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兰经历惨败后

  • 何帆

        有些国家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反而再度崛起,而有些国家却在经历了挫折之后一蹶不振。芬兰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大国欺凌
        芬兰在历史上一直是瑞典和俄国的争夺对象。
        1917年年末,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被沙俄吞并了100多年的芬兰趁机宣布独立。然而,不过20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悄然来临。
        1939年10月,苏联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向邻近的波罗的海四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这几个邻国设立军事基地,苏军可以自由进出。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选择了接受。1940年6月,这三国不出意料地并入苏联。
        苏联对芬兰提出的要求是,苏、芬两国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必须撤到离列宁格勒更远的地方,允许苏联在靠近赫尔辛基的地方建立海军基地,并要芬兰“交换”位于芬兰湾的一些小岛,芬兰没有答应。第一,芬兰害怕苏联的真实目的是要侵占整个芬兰;第二,他们觉得苏联只是虚张声势;第三,芬兰相信,一旦苏联入侵,其他欧洲盟国会前来助战。
        1939年10月30日,苏联对芬兰发动进攻。苏联的进攻部队有50多万人。芬兰举国兵力加起来不过12万人。当时,波兰人口是芬兰的10倍,而且波兰军队拥有更多现代军备,却在短短几周就被德国军队攻破,芬兰怎么可能抵挡得住苏联的进攻呢?
        出乎意料的是,芬兰军队英勇善战。他们身披白色的斗篷,滑着雪橇,穿越林海雪原,神出鬼没。晚上,他们在帐篷里用小小的取暖器熬过寒夜,以免被苏联士兵发现。当他们找到苏联部队之后,苏联军人正围着篝火取暖。芬兰士兵背着步枪爬到附近的树上,借着篝火的亮光瞄准射杀苏联军官后,迅速滑着雪橇离开。群龙无首的苏联士兵在一片黑暗中失魂落魄。苏联发现,平均消灭一名芬兰士兵需要牺牲八名苏联士兵。
        虽然如此,但力量对比是不可扭转的,让芬兰人失望的是,援兵并未到来。瑞典拒绝出兵。英国和法国嘴上说要出兵,却又借口派兵要经过瑞典和挪威,瑞典和挪威不让他们的士兵过境。于是,成败已定,芬兰不得不向苏联求和。和约墨迹未干,德国人来到了芬兰,复仇心切的芬兰立刻选择和德国一起作战,对抗苏联。但是,好景不长,1945年德国战败,芬兰不得不再次跟苏联求和。这次,苏联提出的要求更为苛刻。苏联不仅占领了西卡累利阿,在芬兰南部建立了海军基地,还获得了芬兰在北冰洋的港口和镍矿山。苏联要求芬兰在6年内支付高达3亿美元的巨额赔款,还要从苏联大量进口货物。
    夹缝求生
        经历了惨败之后,芬兰应该怎么办?
        痛定思痛,芬兰意识到,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自己是个小国,而苏联是个大国,这是地缘政治决定的,而地缘政治是无法改变的。当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芬兰无法依靠任何一个盟国的支持,它只能靠自己。所以,芬兰必须要理解苏联的想法,必须向苏联证明自己可以信守承诺,履行协议,从而赢得苏联的信任。如果苏联觉得自己的前线没有受到威胁,那么芬兰就会很安全,只要苏联觉得不安全,芬兰也没有办法感到安全,因此,芬兰必须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这是芬兰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在应对危机的时候,灵活性是最重要的因素。芬兰意识到自己不得不放弃过去的策略,接受新的策略,但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国民的凝聚力。成功应对危机的个人和国家都是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共存的。
        芬兰向苏联屈服了吗?没有。原来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打的苏芬战争白打了吗?也没有。如果没有苏芬战争,芬兰早就被苏联占领了。正是芬兰的顽强抵抗,让苏联放弃了占领的念头。但对芬兰来说,如果再一次惹怒苏联,将会迎来灭顶之灾。这就是芬兰的明智之处:一个小国丝毫没有把外交政策方案和情感混为一谈的余地。
        于是,芬兰一方面努力赢得苏联的信任,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地位。比如,虽然急需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但芬兰还是谨慎地拒绝了。芬兰既参加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也为苏联提供最惠国待遇,还和一些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
        因为要对苏联支付赔款,反而刺激了芬兰发展包括造船业和出口加工业在内的重工业;因为要从苏联进口大量石油,反而使得芬兰不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对中东的石油高度依赖。对苏联来说,芬兰是西方技术的主要来源,也是苏联面向西方的主要门户。由于独特的地缘位置和明智的战略选择,芬兰在冷战时期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它是东西方阵营之间的“中间人”。  (据《金融博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