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
12月5日,因美国制裁被迫停工近一年的“北溪-2”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再度重启。俄罗斯、美国、德国三方对此展开激烈博弈。
能源安全叠加地缘政治
耗资约百亿欧元的“北溪-2”线设计输气能力为每年550亿立方米。项目建成后,德国等西欧国家将可以比较稳定地从俄罗斯获得价格更为低廉的天然气,这对于即将完全放弃核能的德国来说尤其重要。德国约94%的天然气来自进口,2018年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总消费量将近一半。预计到2035年,德国天然气供应缺口将达1200亿立方米,“北溪-2”线投入运营将有力缓解德国的能源供应缺口。
此外,如果“北溪-2”线建成,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冠疫情导致天然气需求下降,高价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对欧洲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美国因此一直诟病德国和欧洲深陷俄罗斯的“能源陷阱”之中。12月5日,美国驻德特使昆维尔再次强调:“这条天然气输送管线不只是经济项目,也是克里姆林宫用来回避乌克兰并分化欧洲的政治工具。现在是德国和欧盟停止修建天然气管线的时候了。”
欧盟内部则一直以来都有反对“北溪-2”线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忌惮俄罗斯的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乌克兰和波兰这样的能从陆路输气管线中获益的东欧国家。纳瓦尔尼中毒事件发生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态称,““北溪-2”线不会让欧盟靠近俄罗斯。”
2020年10月,美国的盟友波兰借势出击,以“北溪-2”线项目缺少工作许可为由,对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罚款76亿美元。
重塑跨大西洋关系的难题
德国联邦议院经济委员会主席恩斯特认为,美国真正感兴趣的是向欧洲出口更多自己的液化天然气。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SWP)曾建议,欧盟应与美国讨论主权和可持续的欧洲能源政策。谈判不仅应该围绕华盛顿对“北溪-2”线实施的制裁,还应就各自的能源政策和气候目标交换意见。如果德国政府希望坚持使用“北溪-2”线,那么除了对欧洲能源团结的新承诺,即帮助乌克兰等东欧国家解除被俄断气的顾虑,补偿损失的过境费之外,还应承诺购买大量美国液化天然气,并支持东欧伙伴一起建立跨大西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事实上,德国政府曾于2020年8月向美国政府提议,如果美国不对“北溪-2”线项目相关方实施制裁,德方愿意出资10亿欧元在北海沿岸建造两座码头,用于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然而美方并没有积极回应。德国不得不暂停在威廉港建造进口液化天然气的码头。至于团结欧洲统一与美协商,从波兰和匈牙利不愿接受援助资金与法治挂钩的机制条款而否决欧盟的预算草案来看,作为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以及最大的出资国,德国的失望显而易见。
据德媒报道,在德国政府的暗中支持下,“北溪-2”线接驳港口所在的梅前州政府和相关企业原本计划成立一个名为“气候保护MV”的基金会来规避美方的制裁。不料美方在最后一秒弥补了制裁法案中的漏洞,使得德方的“努力”功亏一篑。可以预见,未来的美国政府仍将继续推动欧洲减少对俄罗斯能源,尤其是天然气的依赖。在重塑新的跨大西洋关系中,“北溪-2”线必定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是否继续坚持,将成为测试欧洲战略自主程度的试金石。(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