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张学良辞职内幕

  • ■ 张天社

        1933年3月,张学良因热河失陷引咎辞职。关于张学良辞职经过,一般都采取王卓然在《日军侵热和张学良下野》一文中的说法,认为蒋介石从南京北上,先让宋子文与张学良在保定会面,转达要求张学良辞职之意,说正如两人同在一条船上,目前风浪太大,必先下去一人,才能免遭灭顶之灾。然后蒋介石才与张学良见面,张即断然辞职。
        但从近年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1933年3月4日,日军轻取承德,热河失陷,全国舆论哗然,纷纷谴责张学良和国民党政府。
        3月7日,国民党监察委员要求监察院弹劾汤玉麟、张学良。监察院即呈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要求“将违反命令失陷地方之汤玉麟、张学良等,尽快惩治,以肃国纪”。同一天,张学良致电国民党中央请求辞职,此电一方面为应付当时国内舆论,另一方面也在试探国民党中央对他的态度。
        3月8日,张学良在接到蒋介石电召后,即乘专列从北平赶往保定。他对同行的王卓然说:“我与蒋先生约会在保定见面,我要与他商讨反攻热河。”
        看来,张学良似乎根本没有辞职的打算,也没有料到蒋介石会劝其辞职。宋子文与张学良会面,转告蒋介石劝其辞职后,张学良很感意外。最终,张学良迫不得已,答应辞职离开北平。
        三年后,张学良在西安对刘鼎说,当时全国人民要求抗日,中央军也北上参战,他很兴奋。“哪知保定见蒋委员长,不谈抗战,反而逼我下台,所以以前的热情支持,不过是诱我上圈套,好逼我下台。”这些话再次说明张学良当时是被迫辞职的。
        为了不让张学良难堪,3月10日,蒋介石致电国民党中央,指明仅免去张学良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职务,并要求免职文字尽量写得客气一些,略述张学良以往拥护中央的“功绩”,说明其“一再引责请辞”,要求用语恳切、温言相慰,以“存其体面,安其军心”。同时蒋介石还致电张学良加以劝慰。
        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国民党中央不但免除了张学良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职务,还打算免掉他的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要求予以查办和严惩。此举令蒋介石十分生气。
        当时,日军进攻长城一线,蒋介石急调中央军三个师北上驰援,与东北军等展开长城抗战,他担心过分惩处张学良会引起东北军不满而影响前线作战,所以认为国民党中央对张学良的严惩是“不明事实” “令人处置为难”。于是他再次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中央秘书长叶楚伧,指出:对张学良的处理,仅限于免去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委和军分会代委员长两职,不能涉及其他。
      在蒋介石的坚持下,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准免张学良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委及军分会代委员长两职,而不及其他。3月12日,国民政府发布明令:“北平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张学良呈请辞职,应即准予免职。”其中虽然没有温言抚慰之词,但也没有涉及其他职务,更没有严加惩办之语。
        同日,蒋介石再由石家庄进驻保定,安慰东北军及北方各部队,以免因张学良的去职而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3月13日,蒋介石致电何应钦,要求何慰问东北各部并在北平主持一切。至此,张学良辞职问题告一段落。(据《百年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