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国际军事斗争与安全形势回望

  • ■ 张啸天 徐志栋 张未平

        伴随着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竞相爆发的冲突事件,2020年即将过去。回望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大国竞争持续角力,世界格局加速调整,地区热点此伏彼起,全域安全风险并行上升。这是旧的秩序加速坍塌的一年,也是新的格局曲折酝酿的一年,是国际军事斗争与安全形势进入深度动荡变革的起点。

    新冠疫情加速世界格局演变

        历史规律表明,国际体系演变从来不是线性推进的,大国实力兴衰也不是线性变化的,而是在量变和质变之间进行积累、涌现、迸发、跃升、重构的过程。贯穿全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展示了人类社会与世界格局演变的非线性逻辑,加速了原有的发展节奏。
        2020年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病例,感染人数接近8000万,死亡超过160万人。年底虽有多种疫苗投入使用,但疫情不会瞬间消失,还将持续一个时期。
        目前,疫情影响远超出公共卫生领域,覆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波及人类生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政权存续、党派选举、资源运用等各方面。由于各国在疫情中的利益不同、战略谋划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伴随出现的还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斗争博弈。疫情持续时间越久,抗击疫情的斗争、围绕疫情的斗争越激烈,呈现多域联动、相互传导、全球拓展的态势,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上升。
        当新冠肺炎疫情遇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正在调整的世界格局明显加速。
        历史上,世界格局调整往往伴随着大规模战争和动荡,战争规模越大、强度越高,对世界格局重塑的幅度越大。除战争以外,历史上的疫情和各类危机,也曾削弱多个国家的根基,多次影响文明走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类似于一场战争,虽然不能全面撼动原有世界格局,但它是推动世界格局转变的重要一步。随着疫情发展,大国实力分布、世界安全和发展形势与国际斗争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各大国竞相调整战略布局

        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除了综合实力高于多数中小国家以外,重要的一点是拥有更强的战略进取性。当危机和动荡来临时,敢于应变、勇于化危为机、善于在变局中开创新局。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进取、主动塑造是大国必备的气质特征,消极保守者都会坠入历史深渊。2020年,是大国竞相布局之年。面对不确定性激增的战略环境,美俄等大国为赢得主动,积极谋局布势。
        美国特朗普政府视中俄为战略竞争对手,在“美国优先” “美国第一”政策引导下,按照既定的《国防战略》《印太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计划,加速布局,极力阻挠和打压其他国家。
        俄罗斯在巩固地区影响力的同时,积极向利益关注区投棋布子,在疫情动荡期迈出新的步伐。首先是果断在非洲建立军事基地;其次是强力扭转叙利亚战局;再次是灵活斡旋纳卡冲突;最后是加强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军事部署。
        日印英法等国也在积极布局。日本战略布局立足稳中求进,寻求拓展在本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10月,日本新任首相菅义伟访问越南时表示愿与越南加强合作,随后两国签订关于防卫装备和技术转移协定。11月,日本政府决定将在中东海域巡航的一艘护卫舰和一架预警机编队的巡航时间延长一年。印度战略布局着眼地区冲突,谋求在陆地边境和印度洋海域的军事优势。今年以来,印度多次在边境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增加军事活动,多次触发军事危机,加上国内疫情影响,这种做法将其推到内外交困的境地。英国战略布局着眼保留国际影响力。11月19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强化防务政策,新建国家网络部队和太空司令部,拟向亚洲地区常态化派驻“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法国着眼欧洲安全合作,提升地区防务能力,并努力保持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例如,11月,法国“绿宝石”号核潜艇与“塞纳河”号支援舰停靠美国关岛基地。

    国际安全生态发生质变

        各国使用武力的频率和强度是衡量国际战略形势的重要指标。冷战结束的十余年中,只有美国一个大国在打仗,连续打了几个中小国家。2008年开始,俄罗斯动武反击格鲁吉亚。2014年之后,一些地区大国也动武了。今年,不仅世界大国、地区大国敢于运用武力,许多中小国家也开始使用武力,国际安全生态正在发生质变。
        因强力争控领土而出手。一是印巴冲突。印度是一个地区大国,但其行事风格、度量属于小国,投机心理突出,对边境地区领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多次引发危机。2019年2月,印度空军曾经越过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袭击巴基斯坦。今年以来,印度继续寻求加强边境地区实际控制,多次引发小规模冲突。例如,11、12月份,印巴在克什米尔多次爆发军事冲突,双方各有数十人伤亡。二是纳卡冲突。9月27日至11月9日,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爆发军事冲突,造成4000余人死亡、8000余人受伤、数万人流离失所。土耳其、俄罗斯高度关注战事进展,土耳其表示支持阿塞拜疆,俄罗斯积极斡旋并于停火协议签署后派遣维和部队进驻纳卡地区,其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国内斗争与代理人战争持续进行。一是持续近十年的叙利亚冲突。俄罗斯出兵以来,叙利亚局势向稳定方向发展,但叙利亚处在四战之地,美、俄、土、伊等多国卷入,今年战事仍时有发生。例如,2020年12月6日晚,一辆叙利亚军队装甲运兵车被土耳其部队摧毁。二是利比亚军事冲突。2019年4月利比亚东部武装力量“国民军”发起黎波里争夺战以来,与政府军交火陷入对峙,至2020年10月首次签署停火协议。三是顿巴斯冲突。在东欧地区,顿巴斯冲突已持续六年多时间,冲突和伤亡事件仍在持续。例如,2020年3月份,乌克兰在顿巴斯轮换部队遭袭,200人阵亡。4月2日,乌克兰联合部队行动总部披露3月份俄罗斯军人在顿巴斯死亡50余人。四是埃塞俄比亚冲突。11月4日,埃塞俄比亚“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武装力量对提格雷州内的联邦国防军基地发动突然袭击,联邦国防军随后对其实施清剿打击,冲突持续至11月底,造成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
        明目张胆地“暗杀”。在过去的国际斗争中,暗杀偶有发生,而2020年暗杀成为重要手段。1月3日,美国以人力情报、无人机监视和打击手段,击杀伊朗将领苏莱曼尼,打开了暗杀战略目标的闸门。7~9月份,伊朗国内多地出现原因不明的袭击和失火。11月27日,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附近遭袭身亡。这些事件将暗杀推到了战略前沿,把暗杀变成了明目张胆的击杀,开了很坏的先例。
    作战样式有了新变化

        作战样式变化源于科学技术创新,产生于军事斗争实践发展。近年来,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以无人、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破呈涌现态势,为作战方式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小国军事冲突迸发,技术、需求、实践三者共同催生作战样式发生新变化。
        无人系统广泛用于实战。过去,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也曾运用无人系统,但其功能作用和运用范围有限。今年的纳卡冲突表明,无人机不仅被世界大国,也被中小国家广泛采用,无人系统成为战场主要力量之一。在纳卡冲突中,亚阿双方空军规模小、机型老旧,难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空战,双方为谋求优势而大量使用无人机,纳卡冲突由此成为第一场大规模使用无人机的局部战争。无人机的不俗表现,其高生存能力、低成本性、灵活性、多种任务能力,凸显了无人作战样式的发展潜力。
        智能袭击高价值战略目标。这一样式集中体现在两次袭击暗杀行动。1月3日,美军击杀伊朗将领苏莱曼尼。执行袭击任务的MQ-9无人机在数千米高空飞行,地面人员难以发现其在空阵位,且可搭载多种探测设备,能够长时间针对目标跟踪监视,可选择最佳时间发动攻击。11月27日,伊朗首席核科学法赫里扎德遭袭身亡,袭击行动由安装在汽车上的远程遥控机枪完成。这一做法,比击杀苏莱曼尼时的水平又进一步。这类地面无人系统,结构简单且外形低矮,可根据环境进行伪装和隐蔽,肉眼和可见光探测手段难以发现其伏击阵位。类似事件表明,运用无人系统袭杀战略目标的手段日趋成熟,“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
        在战争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无人飞机、无人潜航器、无人舰艇、无人车辆等无人作战系统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具有智能化特征的无人集群作战、人机混合作战、云作战、算法战、认知战等作战样式创新全面展开。美国国防部联合人工智能中心主任认为,“人工智能对于积累基本的作战优势至关重要,人工智能不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广泛用于实战正在为战争带来革命性变化。(据《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