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势在握,围师必阙

  • ■ 范毅

        公元1419年,明军大将刘江率领大军平灭倭寇。在此战之前,并不易判断此时倭寇的虚实。在这种敌暗我明的情况下,刘江经过充分调查,选择倭寇必经之路上的望海埚修建固垒,加固烽火台、瞭望哨等防卫设施,时刻监视倭寇的一举一动。果然,倭寇乘船到达望海埚,成一字阵形向明军进攻。刘江提前安排将领徐刚率步兵埋伏于倭寇进犯路线两侧,从两翼对其合围;令将领钱真率骑兵快速绕到倭寇背后,以期截其后路;派将领姜隆率领一支小队,绕道急奔倭寇登录的港口,力求悄悄烧毁倭寇所乘船只。可以看出,刘江的所有安排,都是为了对倭寇形成合围,再将这股倭寇彻底歼灭。据史书记载,刘江宣布的命令是:“旗举伏起,炮鸣奋击,不用命者,以军法从事。”约定“旗举、炮鸣”为号,各路明军一起出兵。
        倭寇出现在望海埚之时,刘江果断下令举旗开炮。各路明军立即奋力杀出,形成四面夹攻之势。倭寇来不及抢占地利,腹背受敌之下,伤亡严重,士气受到极大打击,但主力未受到沉重打击。倭寇负隅顽抗,慌忙逃窜入樱桃园的空堡内,却被明军团团包围。
        明军占据大好形势,诸位将领纷纷向刘江请战,趁倭寇立足未稳,急攻堡垒。刘江冷静判断形势,并不打算采取攻入堡内杀尽倭寇的策略,而是使用“围师必阙”之计,故意在包围圈西南方向、道路崎岖之处留下一个兵力部署的“真空地带”。以此,引诱堡内的倭寇放弃堡垒,沿此路仓皇出逃。果然,倭寇发现西南方向有一缺口,来不及多想,争相恐后地沿着刘江给他们划定的路径逃窜。在追击倭寇的战斗中,刘江再次导演“围师必阙”的好戏。伏击成功后,派兵佯作撤退,诱使倭寇进入伏击圈,围攻后继续留一个方向作为“空隙”,在倭寇溃逃的路上再次对其伏击,终于将进犯的倭寇大部歼灭。
        望海埚之战,可谓是“围师必阙”的生动案例。《孙子兵法》中强调:“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强调用兵原则应是:面对已经占据高地、背靠丘陵之敌,不宜正面仰攻;面对佯作败逃之敌,不要一味追击;敌方兵锋正盛之时决不能强攻;敌方摆出诱敌深入之势,不要贪功冒进;面对撤回大本营之敌,不应阻截;最重要的是,面对被包围之敌,要故意给其留有缺口;对于陷入绝境之敌,切不可迫使其背水一战,这些都是正确用兵的重要原则。
        基于诱其出逃可以巧胜的考虑。《百战奇略》也有类似的表述:“围其四面,须开一角。”围而不打,留一空隙或者缺口,并故意展示给敌方,这样的做的主要目的是给敌方生存的希望,迫使敌方错误估计形势,使其产生溃逃的想法,令其放弃血战到底的决心。在心理上,迫使敌方产生“不如留条后路”的想法,打破敌方破釜沉舟的勇气信心。于己方而言,在有充足准备的同时,提前在敌方从缺口溃逃的路线上布置好伏兵,以逸待劳,痛击敌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轻易迫使敌方屈服,达到战略目标,还可以大幅度降低己方的伤亡。
        应对硬攻面临巨大困难的举措。《孙子兵法》曾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还讲:“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指出:“知战之地,知战之日。”以及告诫后人:“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可见,古代军事家孙武并不赞同围敌之后的强攻,认为围而强攻是下策,也是无奈之举。在它看来,哪怕是分兵分批轮番攻击敌方,也难以实现战略目标。综上这几点,恰好从反面证明了,在一定情形下,采取“围师必阙”方法的极端必要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