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语通话将军丧身
-
1973年10月,以色列军队和埃及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两岸展开了空前激烈的大战。10月14日,埃及军队的1000辆坦克在几百架战斗机的掩护下,一举突破了以色列军队的阵地。此时,以色列军队迅速组织反攻,以曼德勒坦克师为首的坦克部队迎面向埃及军队扑了过去。两小时后,埃及损失了坦克250辆。就在以军初战告捷之时,一架武装直升飞机从以色列后方一个军事基地起飞了。以色列南部军区司令戈南带着前线初战告捷的喜悦坐在直升机上。他要飞往前线准备部署更大规模的战斗行动。飞机到前线还需一个多小时,戈南有些沉不住气了。于是,他叫驾驶员用无线电与前线曼德勒师长联系。他却因初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此时通话必须用暗语的规定。大声地用明语同曼德勒说起话来了。戈南与曼德勒谈得正兴起,突然,戈南的对讲机里传来一阵猛烈的爆炸声。通话中断了,再没能联系上。没过多大一会儿,戈南随直升机到达了前线指挥部,当他一下飞机,情报官就哭丧着脸向他报告:“曼德勒将军刚才被埃军炮火炸死了!”戈南一听,顿时目瞪口呆,他这才想起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原来,在戈南用明语和曼德勒师长通话时,曼德勒师长正乘装甲车在前线阵地视察,当时,装甲车正处在埃军炮火射程之内。戈南一通话,埃军就掌握了曼德勒的位置,这样,埃军毫不费劲地一举击毙了以色列的一名高级将领。
几句明语就断送了一位将军的生命,大概许多人都没有想到吧!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必须要遵守规定,稍有粗心大意都有可能失败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劫难由收听音乐而来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帮助你消除疲劳,可以使你兴奋,可以催人奋进,它可以是一种享受,可以是一种动力。然而,在1940年夏末初秋的一个夜晚,伦敦的市民为了听一次美妙的音乐,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故事,可能还鲜为人知。
当时,正处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当局曾在伦敦提醒市民,德军飞机有可能在近期轰炸伦敦。可过了几天时间,德军飞机并没有出现,更没有带来了什么灾难。当然这或许是伦敦当局的情报不准,或许是德军有意玩的把戏。
于是伦敦市民放松了警惕,他们不再进防空洞了。
喧闹了一天的伦敦慢慢地拉下了夜幕。伦敦电视台为播放大家点播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章,预告节目时告诉观众将推迟半小时结束。这个机会市民们是不愿放过的,因为他们过了好些天紧张的生活了,神经弦绷得太紧,想轻松轻松。
晚上10时,市民们打开了收音机,强大的电波信号带着《命运》激动人心的乐曲来到了千家万户,市民们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如痴如醉地听着。可是,他们丝毫也不知道,离伦敦不远的上空有一架飞机,带着一部最新研制的音频接收器,正在侦听伦敦的情况,而且这架飞机还带来了一群轰炸机。
当伦敦市民正陶醉在音乐声中时,大轰炸开始了,炸弹雨点般飞泻而下,此时,防空警报虽然尖利地叫了起来,但已经晚了。楼房在倒塌,人群在奔跑,整个伦敦被火光照得通红。许多市民倒在了收音机旁。音乐给伦敦带来了一场大的浩劫。
战后,据一份英国间谍档案说:伦敦广播电台事前接到过军方有关晚上停止发射电波信号的通知。因电台负责人不相信会有浩劫发生,坚持播放了《命运》交响乐曲。
科学是不能不信的,科学就是科学。你不相信,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平时,我们不否认科学,战争中我们要相信科学,决不能有麻痹思想。否则,是要吃大亏的。
巧识“照明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尤利西斯”号巡洋舰为援苏的FR77运输船队担任护卫旗舰。当该船队行至北极海上的熊岛南端时,天色已暗,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船队指挥官正要发出“不许开火”的命令,一艘商船已对空盲目开火了。随后,德机在船队上方扔下一颗照明弹,船队暴露无遗。奇怪的是,德机并未随即发起进攻,仅在船队的左侧又扔下四颗伞投照明弹,然后隆隆远去。刹那间,船队左面的船上被照得亮如自昼,而船队右侧却是一片黑暗世界。
这奇怪的现象引起“尤利西斯”号舰上指挥官特纳中校的注意,猛然间,他意识到了敌人的险恶用心:从左侧照亮船队是想利用右侧黑暗的掩护,以便偷袭过来。他立即下达命令:“尤利西斯”号巡洋舰向右侧迅速发射照明弹,所有船只的高射炮准备迎击从右侧来犯的敌机。
果然,话音刚落,就看到十几架德国鱼雷机从远处俯冲而来。而这时,“尤利西斯”号发射的照明弹已将这一区域照得雪亮,德机便钻进了舰队上空绵密的火力网里,一下子就付出了5架鱼雷机,而英国船队却安然无恙。
弃置防鱼雷网的失算在举世震惊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军太平洋舰队本来完全有条件在驻港的舰艇上装上防鱼雷网,以避免敌军轰炸机使用鱼雷攻击。可悲的是,当时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却认为,安装那种笨重的防鱼雷网对舰艇的快速行动太碍事了。珍珠港是个浅水港,水深仅仅10~15米。当敌方鱼雷发射后,在运动中会前后摆动,这将会撞到浅水的海底,从而失去应有的攻击力。因此,他武断地认为,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不可能受到敌方鱼雷的攻击。于是,出于一厢情愿的美军便将防鱼雷网弃置不用了。
其实,狡猾的日军却不像他那样只会单向思维,认为地形不利于使用鱼雷就不用鱼雷,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使用鱼雷。金梅尔上将根本没有料想到,日军针对珍珠港浅水的情况,专门在鱼雷上安装了木制的直尾翅,从而彻底解决了鱼雷在运动中
出现的前后摆动的难题。
结果,在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时,由于美军的舰艇上均无防鱼雷攻击网,顷刻之间8艘战列舰中4艘被炸沉,4艘遭重创;3艘轻巡洋舰与3艘驱逐舰被彻底摧毁。在鱼雷的突然攻击下,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看不见的师
1940年12月31日,德军统帅部拟定了向苏联进攻的命令。德军统帅部认为,在苏联陆军182个师(实际上是803个师)中,除了41个师会用于防守亚洲边界外,其它141个师将会用来对德作战。于是他们集中了190个师的兵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对苏作战的胜利。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向苏联发动了战略袭击,在短期内包围歼灭了苏军七十多个师。然而,使德军将领们大惑不解的是,苏军师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增越多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除了德军战前情报不够准确外,主要是对苏军的“第二军队”的制度毫无了解。
苏军这个制度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采用了,其方法是简单可行的。在平时,每个师长手下设两个副师长,其中有一名是担负“第二军队”师长的秘密头衔。师司令部首长和每个团营连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这个制度使一个师在一夜之间就能变成两个师,原来的那个师得到补充开赴作战地域后,“第二军队”师即接替原来那个师的任务,同时遂行新的扩编计划。这样,苏军总参谋部以这些“看不见的师”为基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其师的数目整整翻一番。
鱼雷爬上半山坡实战鱼雷命中目标,不是件很容易事,例如在1982年马岛海战中,阿根廷海军对英舰实施了6次鱼雷攻击,却无一奏效。
没有命中目标的鱼雷,如果没有足够的浮力,在耗尽动力能源后便会沉入海底,从此“隐居”起来,如果还有一定的浮力,则会随洋流飘到很远的地方。我国渔民就曾捞到国外漂来的鱼雷,有的还是在海上漂了几十年的鱼雷。
如果鱼雷朝岸边发射,脱靶后就有可能抢滩搁浅。在内陆湖泊的鱼雷试验中,曾出现过这样的趣事:一条试验鱼雷因航向偏差而上岸,动力又未耗尽,便径直“匍匐前进”,一直爬到半山坡上,才被农民当作怪物发现。
美国海军为了防止脱靶鱼雷带来的泄密事故,在MK-46鱼雷上增设了一个沉没塞,这种用镁制作的沉没塞能很快被海水腐蚀掉,从而使海水灌入鱼雷之中,令鱼雷“葬身”海底。有的鱼雷则干脆采用易被腐蚀的铝作材料制造。
具有双向远程通讯能力的线导鱼雷,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线导鱼雷丢失目标后,母舰可以通过线导系统命令鱼雷返航,回收以后还可以再次使用。(本版文章均据沈鹤翔《战海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