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军飞行员近距离喊话驱离外机背后

  • 方向

        近日,央视公布了解放军空军航空兵某旅执行某次海上防空警戒任务、中英文喊话驱离外机现场画面,画面中,双方距离已近到“可以看清对方的机徽、机号”,军事专家傅前哨称,这种情况下两机最近的时候甚至只有十几米。面对近在咫尺的外机,我军飞行员临危不惧,镇静自若,喊话驱离了外机。

        相关人士表示,这表明在主权面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解放军敢于亮剑。

    驱逐外机,敢于亮剑

        “我是中国空军,注意!你已进入军机活动空域,危及飞行安全,表明你的国籍、身份和飞行目的。”
        视频中,一架外军战机急速驶来,正在执行空中警戒任务的解放军飞行员罗威发出双语警告。
        据罗威介绍,通常我军战机起飞之后,对方发现中国战机进入警戒空域会选择离开,而那天却没有,即使在做警戒的时候,外军战机仍然向我方的领海线逼近,“已近到可以看清对方的机徽、机号,对方飞机立即向我们压坡度,压缩间隔,干扰我们对其进行跟踪监视,我立即在他尾后做S转弯,始终在他尾后做跟踪监视。当对方发现通过盘旋、压坡度等方式无法摆脱我的时候,他们就选择远离我方的海岸线飞向公海。”
        这次驱离外机的行动十分惊险。据了解,飞行员口中的“压坡度”相当于转弯,比如“向左压坡度”就是“向左转弯”,这种战术动作在近战中“咬尾”情况发生时比较常用。这套战术动作为的是占据有利阵位,对不明空中目标进行跟踪、监视、警告,做好随时实战准备,这表明当时双方距离较近,且外机并不甘心就此离去,意图摆脱我军的跟踪、监视。
        而在整个驱逐过程中,飞行员表示已经可以看清对方的机徽、机号,这表明两机之间的距离应该不会大于100米。军事专家傅前哨称,能看清机徽、机号最近的时候甚至只有十几米,这在编队飞行中常会出现,可见当时双方的距离十分接近。
        在这种情况下监视跟踪外机,有很大的风险,存在危险接近的可能。傅前哨表示:“这种近距离的飞行要求双方必须采取专业手段,专业动作,既达到目的又要避免发生撞击。”而面对近在咫尺的外机,我军飞行员依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战斗素养,始终以安全距离,牢牢跟踪、监视着外机,通过喊话的方式,成功驱离了外机。
        据了解,罗威所在的空军航空兵某旅,是一支战功赫赫的王牌部队,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混成旅,后更名为空军航空兵第四师。那是新中国首支组建、首支参战、首获战功的英雄部队。
        70年前,年轻的志愿军飞行员们从东北老航校刚刚毕业就走向战场。从1950年12月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到1953年7月空战基本结束,空军航校一共培养出近6000名的飞行人员,2.4万余名的机务人员。
        1951年秋冬,空战进入白热化。美军日出动400至600架次飞机,企图进行“绞杀战”来轰炸摧毁志愿军后勤供应线。空四师协同友军与敌激烈空战,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粉碎了美空军“绞杀战”计划。
        在一次战斗中,志愿军飞行员陶伟创造了首次近战歼敌的战例。
        86岁的陶老回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处于中间的两架敌机开炮,击落了前面的长机,跟在后面的他看到战友被击落,强忍悲痛,迅速冲向敌机并绕至其尾后。在距离约800米时,敌机突然降低飞行速度,而陶伟驾驶的战机大速度前冲的情况下,他冒着与敌机相撞的危险,三炮齐发打得敌机凌空解体。
        历时2年8个月的朝鲜大空战中,这支部队5次入朝作战,首创人民空军作战史上空战胜利、夜战歼敌、近战歼敌等光辉战绩,共击落敌机64架、击伤24架,打破了“美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56年3月30日,这支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师”荣誉番号。
        作为一支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出来的王牌部队,70年来它创造了无数“第一”,始终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捍卫祖国的空天安全!
        2014年至今,他们已连续7次执行为志愿军烈士遗骸专机护航的任务。如今,这支王牌部队的飞行轨迹越来越远,任务清单也越来越多:整建制跨区机动、远海警巡任务、高原实弹打靶等。
    潜心砺剑,昂首亮剑

        事实上,这并不是我国首次公开曝光我军飞行员驱离外机画面。去年,为庆祝祖国成立70周年,中国空军成立70周年,中国空军官方微博“空军发布”发布了一部长达四分多钟的强军宣传片《鹰击长空 为国仗剑》,首次公开中国空军飞行员海上中英文喊话驱离外机影音。视频中,我国一名空军飞行员面对一架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的不明国籍飞机,用中英文喊话警告外机立即离开:
        “This is PLA Air Force speaking.You are about to enter the Chinese airspace.Leave immediately!Leave immediately!”
        “我是中国空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立即离开!”
        飞行员喊话完毕后,目标飞机已接近中国领空,飞行员随即开启火控雷达照射目标,最终外军飞机返航。
        在日常的巡逻驱逐任务中,这种情况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国际纠纷,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宣传片中,中国空军飞行员面对外机,不卑不亢,镇静自若,条理清晰,成功喊话驱离了外机,展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战斗素养,彰显了新时代我国空军飞行员潜心砺剑、昂首亮剑的战斗风采。
        据悉,执行这次任务的是有着“辽东雄鹰”之称的中国空军航空兵某旅。“辽东雄鹰”航空兵某旅是我国空军首批三代机航空兵旅,其组建时间虽然不长,但战斗能力却极为不俗,在近年来的空军对抗空战比武中,该旅共有7人8次摘得“金头盔”,两次捧起“天鹰杯”,成为捧得“天鹰杯”次数最多的航空兵部队。而这与“辽东雄鹰”航空兵某旅平时的实战化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将实战化作为平时的施训纲领,训练航迹遍布大江南北,展翅东海、战巡南海、砺剑戈壁、塞外演兵,可谓“南征北战”。
        “远海低空、超低空、山谷飞行、边界条件下实弹打靶等实战课目对我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都会这么练的。”该旅飞行员谢朗介绍道。在训练上,他们会常态化组织自主空战、雨雪天飞行、低气象起降、山谷远海。据了解,他们平时训练专挑急难险重课目,经常一个架次都要进入7到8次对抗空战,6个g以上大过载战术举动自原来7到8次增加为10余次。为了让平时训练更贴近实战,如今大过载战术已成为该旅飞行员“云端对决”的一个课目,在保证飞行员安全情况下,他们会尽可能取消高度差进行自主空战,“真刀真枪”练,载荷经常拉到七八个g,有时飞行下来浑身都泛着血点。对于飞行员来说,这项训练已属“超负荷”挑战。所谓“超负荷”就像在高速跑动中撞上一面墙,飞机和飞行员都会瞬间承受超过8至9倍自身重量的压力,容易导致飞行员头部供血不足,引发“黑视”甚至“晕厥”,飞机处理不当也容易遭受损伤。
        南海作为神圣又神秘的海域,是每个飞行员向往的地方。该旅首次担负警巡南海任务时,曾获得“金头盔”的飞行员谢朗也参与其中。战机编队从东北机场起飞,直至海南,整段飞行可谓充满挑战。“在此之前,我们做足功课,规划好航路,充分考虑气象等条件,最终顺利抵达。”谢朗说,此前我们第一次从祖国岛礁上空飞过,也让大家都非常期待。飞了十多年,这次使命任务意义非常。在那次数千公里的警巡任务中,大家对深海飞行有了切身体会,近年来随着南海警巡任务越来越多,实战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家看着头盔记录仪拍下的岛礁照片,非常兴奋,那一刻保卫祖国的自豪感更加强烈了。”谢朗说。
        作为巡航领空、保卫祖国蓝天的卫士,我国空军飞行员时常要面临外机的挑衅。面对外机接近或者想“意外”闯入中国领空,我国飞行员必须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反应,除了逼近驱离外,通过喊话对外机进行警告也是十分必要的,而每个国家对此都有一套处理流程。宣传片中空军飞行员的处理流程,十分标准,声音清晰洪亮。事实上,为了让警告用语发音标准、声音清晰洪亮,该旅飞行员也是专门做了功课的,首先就是外语的学习。根据外机活动特点,紧贴任务实际,全体飞行人员加紧学习外语,练习并纠正每个词语及每段句子的发音,大队长带头练习对外机的警告用语。当有发音不标准或读错的地方,大家也对其进行指正,促使该旅全体飞行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对外机进行语音警告。
        正是飞行员们的认真和努力,才有了视频中让人热血沸腾的驱离画面。(据《兵工科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