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围观这群科研新兵的“跨界”之旅

  • ■ 方姝阳 杨彦青

        “勇敢走出舒适区,解锁全新自我吧!”每次看到这句话,喜欢看综艺节目《跨界歌王》的陶梓隆眼里就会闪着光。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认知光子学团队的一名“科研新兵”,陶梓隆正在体会着“跨界”成长的滋味。
        研二时,身边同学大多忙于本专业论文开题、搞课题研究,学了5年神经网络专业的陶梓隆却走进“学科交叉中心”大楼学习光学专业,开始了军校生涯中的第一次“跨界”创新。两年过去了,如今拥有一流光学研究成果的他,收获了满满的赞许。
        同样进行“跨界”的,还有本科就读电子专业、读研时转型做工程研究的赵跃,硕士化学专业毕业、博士跨至光学工程的康艳……“跨界”,已经成为这群军校“科研新兵”身上令同龄人羡慕的气质。
        未来已来,新质战斗力提升需要复合型军事科研人才,呼唤多元化军事科研格局。一个个姓军为战、交叉色彩浓厚的新兴研究方向破茧而出,一批批硕士博士学员如新鲜血液一般,陆续加入学院科研团队。他们在“跨界”创新中迅速成长,在学战研战中不断突破自我,迈向一个崭新的学科前沿。
    “跨”出不一样的自信
        对于博士研究生学员张峻而言,他就是在本科计算机专业到硕士光学专业,再到博士计算机专业的“反复横跳”中,走出了一条不寻常路。
        直到现在,张峻都忘不了研一时参加的第一次课题组会议。黑板上满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的公式符号,耳边充斥着陌生的专业术语……那一刻,如坐针毡的他,只想尽快结束这尴尬的冷场。
        “年轻人,该多些勇气、少些胆怯,多些冒险、少些安逸。”课题组学长的话语,宛若冷夜中的一丝温暖、一点亮光,及时纾解了张峻的不安。
        心安了,就有动力。一点一点啃专业文献,遇到难题做好记录,和新专业师长交流讨论,向擅长做基础研究的同学请教理论思维,找搞应用在行的同学提高动手能力……困难一一被克服、疑惑一点点被解开。
        从最初对各种新公式符号和专业用语的满脸问号,到陆续拥有自己署名的科研成果;从畏首畏尾的新专业“小白”,到团队各专业之间的“翻译官”“黏合剂”;从单一学科的“学霸”,到跨领域科研攻关中的“行家”……张峻一次次战胜自我,实现本领“升级”。
        “以前,传统的单一学科如同一棵棵独木,相互之间缺乏了解。现在,通过交叉融合,我发现了一大片森林。只有掌握不同领域的思维方式和符号语言,才能在‘跨界’融合中快速成长。”张峻深有感触地说。
    脚踏实地,方能越“跨”越稳
        实验室里没有一张空桌子,目之所及,都是电脑、大小仪器、各式材料和纵横交织的电线。墙壁上挂钟的滴答声、空调的气流声,都淹没在键盘的敲击声里……
        硕士研究生学员张馨和赵跃已在电脑前坐了一整天。屏幕上,是软件设计的样图、密密麻麻的器件参数数据……他们正在为提升一种样机的性能全力攻关。但激情被现实浇了个透心凉。实验中,张馨发现,通过放大器将光放大后,得出的并不是理想的信号,而是噪声。
        “什么原因?” “该怎么办?”……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气氛逐渐降至冰点。
        “别急,齐天大圣准备出动打怪了!”同组的学长幽默地缓解着沉闷的气氛。他们一处处查找、一点点排除,终于发现一个小障碍。故障解除后,明显优化的实验结果让大家长舒一口气。
        “看似不起眼的小疏忽却能成为科研实践中的‘拦路虎’,未来战场上,要让部队装备瞄得稳、防得住、打得狠,就更得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谨防‘一颗马蹄钉输掉一场战争’的悲剧上演!”张馨感慨道。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如何增强设备适应战场复杂恶劣环境的能力,学员们为此伤起了脑筋。
        从红日东升到漫天星辰,那段时间,实验室每天24小时几乎就没断过人。“仪器技术改进尝试不下百次,参数设置更不记得调试了多少遍,直到检测性能明显提升。”
        一个个问号被拉直,一项项技术被突破。从演示系统、到样机成型、再到给部队试用,团队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
        “叮……”实验室的办公电话再次响起,来自一线部队的电话铃声仿佛紧急集合哨一般,将这群“科研新兵”的热情再度唤起。
        褪去青涩、拥抱未知,克服胆怯、迎难而上。在“跨界”的舞台上,在打造学战研战“青春梦之队”的征途中,他们的身影是那样的执着,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据中国军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