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 肖岩 姚蒙 白云怡
令人难忘的2020年,很多重量级的世界名人逝去。国际政治领域既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被日本人赞为“日本通”的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尤其引发唏嘘。傅高义逝世后,国内学术界很多人都在议论华盛顿的“中国老朋友”会越来越少吗?
美国同样担心“知华派”式微
傅高义逝世,再次引发有关美国“知华派”是否式微的讨论。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学术界首先提出的。早在几年前,美国国内就有这种担忧,特别是当不少老一代“知华派”由于年龄、健康和政治立场等原因“淡出江湖”的时候。比如已经77岁的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李侃如,由于身体原因已较少参加活动。而过去4年,更多的中国问题专家由于反对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而失去政策影响力。
在多年的采访工作中,记者与很多老一代“中国通”有所接触,其中很多人与中国“情缘”颇深,无论中美关系如何,都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看待问题。比如1935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的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其父芮陶庵长期任教于金陵大学。1956年大学毕业后,会一口流利汉语的芮效俭进入美国国务院工作。作为“中国通”之一,芮效俭1978年被派往北京,任美国驻华联络处副主任,参与了中美建交谈判全过程。童年在南京见证过日本侵华,职业生涯贯穿整个冷战的芮效俭大使,无论在任何场合都强调美中相互了解与合作的重要性。
面对特朗普上台以来的反华浪潮,不少“知华派”学者挺身而出。2019年7月,傅高义等百名“中国通”在《华盛顿邮报》上刊登致特朗普总统以及国会成员的公开信《中国不是敌人》。很快,有年轻的美国中国问题学者私下对记者说,签署公开信的“中国通”在美国越来越成为“异类”。有年轻学者表示,即便认同公开信的部分内容,但也不愿意出面签署,原因之一就是“麦卡锡主义”在当今的美国已若隐若现,他们不想因此惹上麻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专家告诉记者,他决定未来几年不再来中国访问,以免被贴上亲华标签。
美国学界一些专家认为,随着老一代“中国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少壮派主导的美国对华政策正迅速走向强硬,这将导致美国对外政策的决策质量下降。他们既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也不太了解中国的现状,更多的是从中美“零和博弈”的角度,从维护美国全球霸权的角度来理解中美关系。
研究中国的学者其实在增加
法国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谢和耐2018年3月3日去世时,很多人也提到从19世纪到本世纪初,法国汉学研究人才辈出的盛况。还有的说,尽管在冷战时期,法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也曾受到影响,如法国政界、学术界著名人物佩雷菲特因为写《当中国觉醒时,世界将会为之颤抖》引起过学术界的批评,认为是“意识形态的不正确”。但佩雷菲特等学者从不人云亦云,不像许多西方舆论界的评论家那样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大师级的“知华派”看上去少了,但实际上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却在增加。以法国为例,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法国汉语教学也迅速发展,一些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日益细化。近些年,法国一些地缘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还跨界对中国进行各层次、各角度的研究,有关中国问题的文章、书籍也大量出现。与此同时,研究中国的专业机构也不断出现,大大拓展了中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而眼下最为迫切的是中美正常交往要尽快恢复。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外学者认为,除担心被“妖魔化”外,特朗普任内,中美人文交流急剧降温更使美国年轻一代中国问题专家失去了与中国学术界交流的重要渠道。有美国专家私下表示,拜登上台为改变美国“知华派”越来越少的困境提供了一丝希望。中美两国应当努力恢复原有的人文交流项目,特别是鼓励美国年轻中国问题学者前往中国学习、调研,“中国这么大,发展这么快,需要美国学者研究的领域太多了”。(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