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秘斗争:国际情报组织红色特工在东北

  • 宁艳红

        20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面对日本军图谋大举进攻西伯利亚地区的形势,借助共产国际的力量,选调大批中共优秀党员和进步青年,分批送到苏联莫斯科军事情报学校或者伯力进行特种培训。之后陆续派回国内,建立起了遍布东北、华北地区的国际情报网。

    中苏边境上的红色秘密交通线

        国际情报组织接受共产国际联络处领导,由苏联红军总参情报局和伯力远东红旗军情报部门指挥。在中苏边境苏军边防部队中都设有情报部门,负责与中国东北国际情报组织联络。
        国际情报组织在东北地区主要分为:苏子元领导的齐齐哈尔西线军事情报站,张永兴领导的齐齐哈尔东线军事情报站以及哈尔滨国际情报站(隶属于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第四科,即情报科):由纪守先领导的满洲第一情报组,由杨佐青、张逸仙领导的满洲第二情报组(隶属于苏联红军总参情报部)。
        苏联远东第三国际在中东铁路沿线建立了相应机构,并派驻人员,遍布东北各地区,由他们指导国内红色特工人员开展活动和传递情报。国际情报组织红色特工们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日本侵略军和伪满军的部队驻防及调动情况,军事物资的运输及作战计划等,他们往返于中苏国境线。
        为了完成好各项工作,国际情报组织在中苏边境线上开辟了六条前往苏联的线路:一是满洲里国境线;二是扎赉诺尔国境线;三是瑷珲国境线;四是萝北国境线;五是绥芬河国境线;六是佳木斯国境线。
    齐齐哈尔中心情报站的红色特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红军总参情报局命令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情报科在中国东北建立情报网,搜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情报。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和苏联伯力情报科一起建立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情报组织,支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的负责人是苏子元。1927年5月,他被党组织派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接受无线电、情报等科目的训练。1929年,他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他的妻子朱绍华,和他一起在苏联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
        1931年7月,苏子元受苏联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情报科派遣回到东北,负责建立情报网,搜集东北军阀部队的军事情报。他和妻子朱绍华携带着建立情报站所需的经费和电台,来到距离国境线较近的敌人军事要地齐齐哈尔,在现在的东五道街办事处的地点建立“龙江医院”,作为情报站的中心联络站。
        这所医院设有门诊部和住院处,有地下工作人员7名,他们是“院长”杨允中、“医生”杨醒夫(杨允中的儿子)、“事务员”周泰、“护士”朱绍华等人。龙江医院成立后,苏子元利用可靠的社会关系继续联络同志,发展了多名骨干人员。苏子元的哥哥苏宗元、妹妹孙亦元、母亲苏南民都是情报站的成员。
        1932年4月,苏子元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利用各种可靠关系,在齐齐哈尔建立多处交通点。另外,在靠近苏联边境的满洲里、扎赉诺尔、绥芬河、瑷珲、萝北等地也建立起情报交通站,在东北各地建立了情报据点。各情报站获取的情报,汇总到龙江医院苏子元手中,他根据情报的机密程度和文字长短等情况来处理如何转送境外。
        情报点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情报,如搜集他们的编制、番号、武器装备、特种兵器装备、部队的驻防和调配以及新建铁路、兵营、航空基地和军事物资,日本军队重要人物的往来和作战计划等,护送往来中苏边境的革命同志和送交情报,承担把情报送往苏联及护送去苏联学习和回国人员,并负责从苏联情报机关带回活动经费和任务,等等。
        交通员每次去苏联送情报或护送人员去苏联,都是由上级根据当时的情况而临时决定选择哪条路线。而且每次联络暗号不同。
        情报站从1931年建立到1938年停止工作的时间里,除派交通员往苏联送情报外,其他情报都是用电台发出的,电台在苏子元的住处雷家胡同“乐天照相馆”附近的院子里。
        经过7年的地下工作,齐齐哈尔情报站培养了一批数量可观有能力、有水平的地下工作人员。到1937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情报站逐步把有经验、有能力的地下工作人员派到北平、天津、保定一带做地下工作。1938年,齐齐哈尔情报站的工作人员除少数派到华北一带从事地下工作之外,大部分人员都潜伏下来,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他们才恢复自由,参加工作。
    黑河边境的红色特工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占据了黑河,黑河成为伪黑河省公署与伪瑗珲县公署所在地。日伪对辖区各县实行特别军事管制,他们以孙吴为要塞,在黑河一带大量驻兵,企图长期统治东北,并为进攻苏联做准备。
        黑河与苏联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交通便利,成为远东情报局一个情报组的驻地。这里有很多优秀的情报员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些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苏子元在齐齐哈尔建立情报站后,在嫩江、北安、瑷珲也建立了据点,嫩江由苏子元的妹夫李庆丰、母亲苏南民、妹妹以家庭为单位作为活动的据点。北安由赵大中负责,以开成衣铺作为掩护。
        在黑河还有一位长期进行谍报工作、曾任苏联远东情报局谍报组组长的范革人(原名范文魁),“九一八事变”后,他投笔从戎,回到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参加马占山领导的抗战活动。
        1934年3月,范革人越过黑龙江,很快被送到伯力,和苏军远东情报局的第四科进行对接,被发展为地下工作者,成为正式情报人员,开始了职业谍报生涯。他返回黑河后,组建“通苏抗日秘密小组”,发展学生王继尧为苏联远东情报局情报人员,范革人为组长。
        最初,情报组的情报活动是通过各种关系,了解黑河上下的日伪驻军及一般性军事阵地、防务设施等情报。
        情报组最初采用偷渡黑龙江的办法传递情报,那是很危险的偷渡,除了要防备日伪军的巡逻和哨所监视以外,还需要力量、意志和技术的搏击。情报组成员文化素质高,情报传递准确、迅速,曾几十次偷渡过江传递情报,多次受到远东情报局的表彰。
        1936年春,日伪当局在边境地区加强管理,严密封锁国境线,范革人等情报人员往返黑河到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空间越来越小。远东情报局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了情报传递方式,采取无线电发报的手段。为掌握情报传递技术,王继尧被抽调到伯力学习无线电技术,接受一年的训练和培训,范革人按照组织安排离开黑河,回到嫩江开展活动。
        范革人回到嫩江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公路、铁路的战略情报。嫩江是日军的军事战略基地、空军基地、后勤基地、准军事组织基地。
        当时,日伪当局正在修建嫩江—霍龙门—黑河的嫩黑铁路。远东局指令范革人小组调查嫩黑铁路,这是战略情报。
        范革人潜回家乡,以修铁路需要运输队伍为理由,组织大车队,参加嫩黑铁路的建设。他出任运输大队会计,利用车队拉脚运输管理的机会,随着拉脚车到处跑,沿途实地了解日伪军的驻防情况、修建机场筹备情况及军事设施投放情况,在较短时间内,绘制了嫩黑铁路及沿线的山川、军事阵地图,出色地完成了这项情报活动。
        范革人情报站的活动引起日伪特务机关的怀疑。远东情报局获得情报,指令情报站停止活动,转移潜伏。范革人转移到林甸、巴彦等地。
        1941年,范革人、王继尧等重返嫩江。范革人担任嫩江县塔溪村村长,积蓄力量,继续谍报生涯。他以村长身份支持塔溪境内的各类救国会等抗日组织。
        当年,塔溪南大营驻有伪军。范革人投放力量,做策反工作,但部队几经换防,工作没有落实。日本关东军为了掌握指挥权,派驻小分队到南大营,补充南大营兵力不足。自卫团成员都是塔溪人,和范革人有联系,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1944年6月,他成功策反两个自卫团起义,当场打死随队日军27人。策反的成功展示了范革人的智谋、胆量和组织能力。
        1945年8月,范革人接受中共东北委员会指示,从齐齐哈尔返回嫩江,与抗联干部夏凤林配合,于9月5日组建嫩江县民主大同盟,任委员长,为扩大党的影响,发动群众、打击反动势力作出重大贡献。在这期间,他多次参加剿匪战斗。1946年3月,嫩江县政府改组时,范出任唯一的副县长。
        在边境黑河还有一些红色特工,他们的身影早已在历史长河里消失,但他们的事迹被世人所称颂。(据《旅俄华侨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