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 军事
靠反隐身体系撑腰,苏-57战机的最后“遮羞布”?
-
■ 凌弘毅
日前,俄罗斯首架量产型苏-57“蓝色01号”战机更多照片出现在网络上,包括隐身涂料喷涂、垂尾内部部分机构等照片。随着首架苏-57生产型战斗机于2020年年底正式交付,俄空中力量正式加入五代机俱乐部,对俄军提升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其实,量产型苏-57的正式交付其实应该是在一年前,但因为“真正”的首架量产机在出厂试飞中坠毁而一直拖延至今。相比于俄罗斯此前的豪言壮语,坠毁事件其实只是苏-57坎坷之路的插曲。本文带大家简要回顾一下苏-57的身世,以及它的一些争议。
苏-57一路走来有多坎坷?
现代战争最先从空中打起如今已是共识,而五代机则是现代空中力量冲在最前面的尖刀。苏联/俄罗斯作为传统军事强国,对于新一代战机的追求也从未停止,米格1.44、苏-37、苏-47等飞机都是俄罗斯最终获得苏-57的“阶梯”。从这些“阶梯”一步步走来的俄军在2002年最终确定了PAK-FA“前线航空兵前景航空系统”五代机项目,最后的结果就是如今的苏-57。五代机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背后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综合国力。可以说,苏-57从立项到如今量产型号交付,几乎在每个节点都精准见证了俄国力的“兴衰”。苏-57立项时正值俄在苏联解体后国力“触底”,开始“反弹”的阶段,但此时刚经历过十几年苦日子的俄罗斯人能给苏-57的资源还是很有限的,这可能直接影响了苏-57在性能上的取舍,毕竟多“取”一点就意味着真金白银的堆砌。2010年1月,苏-57原型机完成首飞,在当时这也算的上举世瞩目。彼时,俄国力得益于高油价正接近过去30年来的“高峰”,苏-57的首飞算的上给大好形势锦上添花。俄对于苏-57也是寄予厚望并计划对它投入了在当时看来可以有的更多资源,普京在苏-57首飞后不久便豪言,苏-57将在2013年开始进入位于利佩茨克的飞行训练中心,2015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计划于2020年前采购60架。如今看来,当时的豪言无异于“空话”。在临近2015年前这一阶段,油价下跌让俄露出了本国经济的真实成色,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招来的欧美制裁更是给俄原本逐步复苏的国力来了个急刹车。苏-57虽系俄自主研制,但机上多少还是使用了一些西方的零部件,因此欧美的制裁也波及到了苏-57在内的俄军诸多武器发展项目;此外,苏-57在试飞过程中也出现了机体设计缺陷、原型机损毁等波折。最终,在资金、技术以及研发等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苏-57的研制进度被大大拖后。随着时间流转,苏-57原定测试计划逐步完成,但俄罗斯的经济依然没有多大起色。到了2018年,俄军几乎是给苏-57判了“死缓”,仅计划在2027年前采购12架,这个数量几乎等于放弃了作战部队装备苏-57。2019年,苏-57的“命运”出现转机,普京称,在厂家将苏-57价格下调20%并承诺后续不涨价的情况下,俄罗斯决定在2027年之前采购76架苏-57,装备3个航空团。相关合同也已经在2019年6月的“军队-2019”论坛上签署,这个数量相比2018年的区区12架多出了不少,据称这是普京亲自“讨价还价”的结果。一般认为,俄军与厂家签署的合同有低估苏-57价值之嫌,如此“压榨”生产单位,或许这也是俄经济下行、经费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交付等于能打仗么?量产型苏-57的交付让俄军终于也挤进了五代机俱乐部,而如今全世界已经有十几个国家装备五代机,俄军可谓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那么,量产型苏-57的交付是否就意味着俄军飞行员可以开着苏-57去打仗了呢?当然不是,从“蓝色01号”苏-57机身上的标致可以看出这架飞机很可能将前往俄军位于阿赫图宾斯克的国家飞行测试中心,只有在这里完成国家试验的飞行器,才能够正式加入俄军空中力量。在“蓝色01号”苏-57之前,俄罗斯已建造了13架原型机用于各类测试,其中10架用于飞行测试,并完成数千次空中飞行测试。其中大部分飞行测试原型机就是在阿赫图宾斯克进行的测试,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苏-57的测试目前已经接近尾声。“蓝色01号”苏-57如果确实去了阿赫图宾斯克,那么其最大意义应该是作为全状态飞机去进行测试,毕竟此前参与测试的原型机还没有一架是完全状态版本。有了过去10年的系统试验作为基础,苏-57在试飞中心的测试或许不会太久。但在这之后,苏-57应该依然不会立即进入一线作战部队,而是会有若干架苏-57首先进入位于利佩茨克的飞行训练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型战机的种子飞行员和编写飞机训练/使用教材。据俄军高层的最新表态,俄军将在2024年前接装22架苏-57。也就是说,如果按期履行合同,那么将有54架苏-57是在2025-2028年间集中交付。虽然具体数量可能会有起伏,但基本上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未来三四年内,俄军对苏-57规划还是首先完成测试,然后进行小规模列装试用,解决所有问题后再加快速度列装。苏-57的隐身还有救么?在俄罗斯人看来,苏-57具备超音速巡航、超机动能力、低可探测性、传感器融合以及嵌入俄防御体系等特点,是一款标准的“五代机”。不过,外界却一直有声音质疑苏-57的五代机“成色”,其中几乎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了苏-57的隐身能力上。直观来看,苏-57与F-22、歼-20相比,隐身设计确实要逊色不少:进气道设计对发动机遮蔽有限,而这是战斗机正面最大的反射源;裸露的发动机喷口,尾部隐身设计不足;不少传感器和开口外露;机身舱盖等处细节未进行处理或处理较为粗糙。尽管如此,但这其实并不能否认苏-57的确是基于隐身概念设计出的一款飞机,如苏-57的所有翼面都符合隐身设计中的平行、倾斜原则,采用了内弹舱,仅这些就可以将它与传统的四代和四代半区分开来。近期公开的一些信息也显示,俄罗斯人正在现有基础上优化苏-57的隐身性能,如在进气道加装雷达波屏蔽装置,减少外置传感器、优化开口等等。目前,苏-57加强隐身可以做但细节还未知的,主要是它的隐身涂料使用情况,这对于飞机的最终隐身效果影响非常之大,计划中苏-57是会使用这种涂料的。在F-22/35、歼-20上,还进一步用上了超材料做成的吸波结构,未来苏-57会否也用上类似技术还未可知。可即便苏-57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优化,固有设计还是决定了其在最终隐身能力上与F-22、歼-20会有较大的差距。苏-57之所以如此,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受限于研制时的工业能力,这既取决于当时技术能力,也取决于是否有决心、有资金去对新技术进行攻关。苏-57立项时俄国内百废待兴,无法在苏-57投入过多资源、进行更大程度的创新并不难理解。其二,在无力承担“完美五代机”研制的背景下,军方和设计人员就必须对自己的五代机进行有所取舍,从苏-57成品以及俄军工界的言论来看,苏-57对机动能力的追求显然甚于隐身性能。其三,俄军拥有自己的作战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在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反隐身预警体系。以相对低成本获得的苏-57如果在这样的体系支持下作战,隐身不足就不会被放大,而这或许也是苏-57最后的“遮羞布”。(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