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截铁轨“击落”敌机

  •     若有人跟读者说,用一截铁轨也可以“击落”侵略者的飞机,你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说这是在吹牛。但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就曾“上演”过这样一出令人匪夷所思,但又大快人心的“好戏”。
        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原志愿军第二十三军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老战士刘文兵讲的真实故事,也是他亲身经历的事儿。
        当年,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依仗空中优势,经常对地面可见的房屋、人员进行狂轰滥炸和俯冲扫射。而敌机驾驶员自恃驾技熟练,常在两山之间低飞穿越豁口,然后冲向地面目标。当时,朝鲜妇女的上衣颜色都很浅,因而很容易被低飞的敌机发现。一旦被发现,残杀成性的空中强盗便会对这些正在田间劳动、手无寸铁的妇女大开杀戒。
        驻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见敌人如此残暴,都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于是常对山间豁口进行监视,当发现敌机从山间豁口低飞掠过时,埋伏好的志愿军战士就会待飞机进入射击距离后,以密集的枪弹向其射击。敌机时常被志愿军密集的射击打中,被击中后就直冲地面,机毁人亡。
        但是,有一种击落敌机的方法更令人拍案叫绝。
        1952年夏天,那时我还在团政治处宣传股工作。一天,宣传股派我去师政治部送一份报告,从团部到师部绕公路要走很远,如果走山路翻越几个山岗就会近很多,于是我决定走山路。翻越最后一道小山岗时,我有些累了,便坐在地上休息。
        这时,我见一志愿军战士扛了一根约七八米长、形如小铁轨的物件上山来。只见他将铁轨在两山岗间的豁口中央竖起来插入土中,竖插的铁轨犹如埋上的一根电线杆,铁轨的上部用一根军用背带捆住牵绑在山岗的一棵小树上,铁轨就直立在山岗豁口的中央了。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他搞这名堂是何用意。
        我正准备下山去师部时,突然空中传来一阵呼啸声,是一架敌机正向山口俯冲下来,企图冲出豁口。敌机飞得很低,座舱内的驾驶员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就在这一瞬间,这架飞机撞到了刚竖起的铁轨上,铁轨被敌机猛撞到山下去了。但这架敌机也因猛烈撞击受损失控,一头栽向地面爆炸了。
        爆炸后,我直奔山下,周围的朝鲜老百姓也从惊吓中清醒,都飞快地奔向敌机爆炸地点。到爆炸点,有两位朝鲜老人向我走来,把他们刚从炸散的敌机中捡到的一支有枪套的手枪和一只皮包交给我。我见师部也有人来了,就顺手交给师部的同志。师部的人当众打开皮包,原来是夹着一份地图的图囊,我们都见到那是一张中国地图,图上还对北京、沈阳有明确的标记。我当即向师部来的人汇报,说我亲眼目睹敌机是被一截铁轨撞击坠毁的。师部的人叫我把这“聪明的调皮鬼”找来,可是我四处寻找也不见那个“设计者”的踪影。他的设计应授予战功,可是他却隐姓埋名不计个人功绩;他所独创的妙计,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那天,我还在敌机的残骸上看到一块标有英文的铝片,我好奇的拆下来拿去上交师部,但师部的人说:“这没有用,你拿去当纪念品吧。”如今,这块纪念品我已保存了几十年。我查阅了英汉词典,得知这块铝片上标的文字是:
        Rudder——飞机上的方向舵;
        Trimmer——飞机平衡器;
        Controls——飞机操纵装置控制器。
        这块铝片从材质来讲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可这是侵略者残杀人民的罪证,值得我保存。每当我拿出来看它时,都会勾起我对往事无限的回忆。

    消防车开辟战场通路

        懂一点军事知识的人可能都知道,打头阵在古代战场上是骑兵甲士;现代战场是飞机、坦克。可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埃及在一次战斗中,为突破以色列军队耗资2亿4千万美元修建的“巴列夫防线”,打头阵的既不是飞机,也不是坦克,竟然是100多辆消防水车。 
        “巴列夫防线”是以当时的以色列军参谋长的名字命名的。防线正面约130多公里,构筑了大量坚固工事,在纵深配置了大量火炮和坦克,并专门设置了人工火障。这些,对埃军当时的情况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真正最令他们头痛的是以军防线前沿高达20米左右的运河沙堤。因为沙堤质地松软,不像土石,也不像钢筋浇构的工事,炮弹打在上边大不了钻个洞,而且马上又被塌沙埋满。因此,飞机、大炮、坦克、炸药在它面前都没有什么威力。为此,埃军进行了反复研究、试验,并在基层部队展开了讨论,广泛征集了官兵意见,最后埃军决定采用一名工兵参谋提出的“以水去沙”法破坏沙堤。
        1973年10月6日14时50分,埃军阵地上所有的大炮随着一声令下,炮弹呼啸出膛,长了眼似的飞向“巴列夫防线”,正在过“赎罪节”叨念经文的以军士兵惊惶失措,四处逃窜,失去控制。此时,埃军100多辆刚从西德购置的消防水车,趁以军没有抵抗率先登上敌岸,100多条水龙向以军的沙堤猛扑而去,到23时左右,沙堤上成功地开辟出了60多条通路。埃军乘势发起猛攻,粉碎敌人多次反击,不到24小时,以军的“巴列夫防线”就土崩瓦解了。
    敢死鱼雷

        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面临败北局面。为弥补舰艇数量的不足,夺回制海权,日军统帅部决定采用一种敢死鱼雷充当作战舰艇。
        敢死鱼雷长15米,战斗部重1300多公斤,发射距离40海里,航速40节。它由潜艇投放到水下后,一名敢死队员操纵鱼雷上的动力装置,驾鱼雷接近并攻击目标,与敌舰同归于尽。日军幻想以100名敢死队员和100枚敢死鱼雷的代价,消灭美国的100艘作战舰艇。但日本海军打错了算盘,这种敢死鱼雷质量差,易出故障,实战成功率相当低,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美舰未被炸沉,日军运送敢死鱼雷的潜艇反而被美舰发现并击沉。
        直至1945年3月,日海军才了解到,美军为防止日军的袭击,在锚地周围部署了大量反潜兵力兵器,致使敢死鱼雷无法接近目标。于是,日军不再对停泊的美军舰艇实施攻击,改为攻击航行中的舰艇,并规定在距敌舰500米内才可实施攻击。这样,日军使用敢死鱼雷的效果才略有提高。例如, 1945年4月,在马利西岛和冲绳岛附近航行的美军舰艇,把敢死鱼雷误认为是超小型潜艇,企图将它撞毁,结果美军有6艘军舰被炸毁。
        尽管如此,被敢死鱼雷击沉的美军舰艇数量仍极其有限,而且多半是油轮和运输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共损失了88名敢死队员和8艘运载敢死鱼雷的潜艇,而它夺取太平洋制海权的企图却始终未能实现。
    败于橡皮、木头人的战争

        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消息使英法两国大为震惊,他们决心进行武装干涉。经过一番密谋,英法决定伙同以色列对埃及发动侵略战争。
        10月29日傍晚,以色列首先发难,打响了进攻西奈半岛的第一枪。而这时,在习习晚风轻拂下,碧波荡漾的塞得港湾美的醉人,灯光闪烁像群星的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都是一片歌舞升平。
        然而,好景不长,10月31日19时,英法军队突然从空中和海上对埃及同时发起了进攻,仅仅几个小时内,在英法军喷气式轰炸机的怪啸声中,埃及的主要空军基地和机场变成了弹坑累累的瓦砾场,停在机场上没有来的及起飞的约200架飞机全部被炸毁。  
        11月3日至4日,英法空军集中兵力攻击了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埃军防御阵地,高炮阵地、弹药库、补给站和海岸炮兵阵地等目标,苏伊士港同时遭到了登陆袭击。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埃及全国迅速进入了战争状态,奋起抗击。
        11月5日拂晓,一阵阵动人心魄的紧急防空袭警报声唤醒了塞得港的军民,只见英法军的空降兵正在离开飞机从天而降,落向塞得港湾方向。这一情景,激起了塞得港军民的满腔怒火,埃军首先命令高射炮兵一齐对空猛烈射击,接着指挥手持武器的军民火速奔向敌人的着陆点进行围歼。可是,等到他们赶到敌人的着陆点时,却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空降下来的都是用木头或是用橡皮做的假伞兵。
        这时,英法航空兵又狂轰猛扫,使埃及在短时间里便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英军在塞得港的加米尔机场空投下了一个约600人的伞兵营;法军在塞得港以南的自来水厂附近也空投下了一个约500人的伞兵营,并很快地占领了飞机场和自来水厂及其它阵地。同日下午,法军和英军又再度空投下了两个伞兵营。
        在24小时的激烈战斗中,埃及军民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战斗刚刚发起时上了敌人的橡皮、木头人的当,以至难以挽回败局。此次战争,英法方面只伤亡三四百人,而埃及方面却伤亡了三四千人。(本版文章均据沈鹤翔《战海奇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