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解密
决定黄埔军校存亡的生死之战
-
张玮
棉湖战役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后,东征中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扭转了整个战局,更是决定黄埔军校存亡的生死一战。
第一次东征
1922年的孙中山实在有点郁闷。尽管广东因他已俨然成了当时很多追求革命和进步人士心目中的圣地,但是,由于广东各路军阀盘根错节,手中没枪的孙中山一度四处碰壁,有时甚至寸步难行。1922年6月16日,和孙中山一路“相爱相杀”的广东军阀陈炯明终于选择和他公开决裂,炮轰总统府。之后,孙中山用尽各种办法,说服滇、桂、粤联军组成西路讨伐军击退陈炯明,这才重新回到广州。痛定思痛的孙中山终于认清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下定决心要拥有自己的军队。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宣布他一手缔造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学。按照原先的计划,黄埔军校的学生应该至少学满一年,但由于革命的形势实在紧迫,黄埔一期的学生1924年5月入学,半年之后就毕业入伍了。而在一期生毕业的时候,黄埔三期的学生也已经进校学习了。也就在当年,从北京到广东,整个中国的局势一下子变得错综复杂起来。在北京,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兵不血刃地推翻了“贿选总统”曹锟。但因为自身实力不够,他只能不断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顺带掣肘各怀心事的段祺瑞和张作霖。在广东,当时已经有恙在身的孙中山,思虑再三后毅然决定抱病北上。而孙中山前脚刚走,一直蛰伏在东江的陈炯明后脚就组织起“救粤军”,以他的手下悍将林虎为总指挥,洪兆麟为副总指挥,率领七个军和五个独立师共6万人,分三路直扑广州,试图收复失地。在此背景下,广州革命政府联合滇、桂、粤各军成立“东征军”,准备和陈炯明的“救粤军”决一死战,此即广州革命政府的第一次东征。黄埔“学生军”主动请缨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作为国民党自己的嫡系,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却不满意了。1924年底,何应钦将一封学生军的联名请愿书交了上去。那一年,何应钦34岁,是黄埔军校的副总教官。何应钦上交的那份请愿书,是表达全体黄埔军校师生不满的。按照“东征军”的部署,分成左、中、右三路迎击陈炯明的军队:左路军是杨希闵的滇军,中路军是刘震寰的桂军,右路军是许崇智的粤军。而黄埔军校的学生军因为几乎没有战斗经验,只是被安排为“预备队”。其时,黄埔军校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正规军队:黄埔教导团一团和二团——何应钦就是教导一团的团长。从军队的构成来看,他们也确实可以称为“学生军”:军校的教官担任团长和营长;刚刚毕业才几个月的一期生担任连长和排长,以及营、连一级的党代表;二期生是步兵总队、炮兵营、兵工队、辎重队的组成主体;三期生编入教导一团第一营。在这批学生军的坚持请愿之下,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和党代表廖仲恺也开始极力争取,最终,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被编入许崇智的右路军,随正规军一起战斗。谁也没想到,这支学生军上来就让所有人大吃一惊:1925年2月15日,担任主攻的黄埔军校教导一团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攻下了陈炯明老巢东江的门户——淡水。这场战斗让陈炯明部和滇、桂、粤各部,都第一次认真审视起这支学生军。首先,黄埔学生军的武器装备精良。由于苏联的大力支持,黄埔学生军配备的步枪、机枪、手榴弹都很充足,大炮的火力也明显强于其他各军。其次,他们军纪严明。黄埔军校教导团编制为“三三制”(团辖三个营,营辖三个连,连辖三个排),分工明确,指挥灵活,可聚可散。最后,他们用“党”来“武装”全军。黄埔教导团从团到排,各级都设“党代表”。虽然这种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后来创立的“党领导军队”的制度有很大区别,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士兵的凝聚力高,战斗力强。正当以黄埔军校教导团为主力的右路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东征军”的左路和中路却出了问题。左路的滇军和中路的桂军其实本来就是碍于孙中山的压力,再加上有各自的目的,才加入“东征军”的。于是,在1925年3月初,“东征军”的进攻路线图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左路的滇军和中路的桂军,开始向广州方向撤退,导致之前一路势如破竹的右路军顿时失去了侧翼保护,成了深入敌后的孤军。老辣的林虎立刻调集之前被“东征军”左路和中路压制的部队,全方位向黄埔教导团扑来,全歼这支学生军。大战在即,秘不发丧1925年3月12日,蒋介石夜不能寐。那一年,蒋介石38岁,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也是此次东征右路军的总参谋长。就在这一天,黄埔教导团和林虎大军要决一死战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林虎军的左路前队已经抵达棉湖,右路前队驻扎到不远的鲤湖,两路军加起来超过1万人,还有1万多的增援部队在陆续赶来。而“东征军”的右路军驻扎在棉湖正面战线的,仅黄埔教导一团的一千多名学生军,粤军的第七旅正在赶来途中,而黄埔教导二团在棉湖东南一带。按能在短时间内直接投入战场的兵力来计算,黄埔军和林虎军的人数比例差不多是1:10。蒋介石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但是,如果要打,以黄埔两个教导团 3000名学生军的兵力,若被打败乃至被歼灭,那么,黄埔军校苦心培育的精英将毁于一旦,“黄埔军校”这四个字很有可能也将不复存在。而广州的各方势力都会重新抬头,整个根基也将全盘动摇。蒋介石和同样亲临一线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随军苏联顾问加仑将军商议之后,还是决定打。他下令给何应钦:“此战事关大局,必须要决死一战,后退者一律杀无赦!”而就在前线的黄埔子弟兵枕戈待旦的时候,孙中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临阵失去领袖,对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决定,不把孙中山去世的消息告诉正在棉湖一线准备决战的黄埔子弟。一战扭转东征战局3月13日上午8时30分,棉湖战役正式拉开战幕。首先发起冲锋的,恰恰是人数占绝对劣势的黄埔教导一团。在团长何应钦的命令下,一营营长顾祝同率军向敌军正面防线发起冲锋。林虎军确实经验老到,在稳住阵脚之后,开始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发起了反冲锋。双方部队交织在一起,开始血战。由于黄埔教导团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所以在每一个战斗阵地上都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伤亡数字直线上升。但黄埔学生军在高涨的士气鼓舞下,战斗力也是惊人的,从营到连到排,都是长官带头冲锋。在胶着的战况中,林虎军发现了教导一团的指挥部驻扎地——曾圹村。于是,潮水一般的敌军开始向村子方向猛攻。负责拱卫曾圹村的一营一连拼死抵抗,连长余海滨(共产党员)当场阵亡,副连长刘赤忱负伤,排长、副排长都负伤或阵亡。何应钦急忙调二营营长刘峙率六连增援,但林虎也摸清了团指挥部在村里的具体位置,派重兵冒死突击。何应钦把最后的预备队四连也顶了上去,却依旧抵挡不住敌人的冲击,林虎军已经逼近离团指挥部只有几十米远的地方——蒋介石本人甚至听到了敌军士兵“活捉蒋介石”的呐喊。在团指挥部里不仅有蒋介石,还有廖仲恺、周恩来和苏联顾问团,一旦指挥部被端掉,整个中国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关键时刻,蒋介石命令何应钦:“必须想办法挽回局势,我们不能后退一步!”何应钦于是下令吹起冲锋号,带头第一个冲了上去,包括勤务兵、炊事班伙夫在内的所有人,都拿上武器冲了出去。在指挥室里的苏联顾问加仑将军也掏出手枪跟了出去。冲入村子的林虎军忽然遭遇教导一团的炮兵连连长陈诚的持续炮击,阵形大乱,再加上教导一团的拼死反击,只能向后溃退。这场从早上8时开始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下午4时。黄埔军校教导一团经过8小时鏖战。伤亡惨重,全团伤亡过半。就在黄埔教导一团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粤军第七旅和教导二团相继赶到并加入战斗,开始全面反攻。林虎军虽然在兵力上依旧占据优势,但士气已经被完全摧垮,打到下午6时,开始掉头撤退。至此,棉湖血战以黄埔学生军的获胜而告终,这是东征中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扭转了整个战局。(据《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