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驻藏“老边防”的阿里情

  • ■ 王得胜

    主人公小传

        道志仁,甘肃省临洮县人。1933生,1949年4月参加革命,1951年7月参军,先在西北军区南疆情报总站、新疆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工作,后来到西藏阿里,从支队司令部作战警备参谋、侦察参谋干到军分区参谋长。在阿里,他曾荣立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离开阿里后,道志仁来到四川,先后任温江军分区、德阳军分区司令员。1989年离休。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是一个生活极其艰苦的高原地区。但有一位甘肃临洮籍边防军人,却在这里驻守了23个年头。那些年,他先后参加过平息西藏叛乱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击回窜叛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戍边保疆,无私奉献,切实履行了一位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边防军人之歌。他,就是年已88岁高龄的军队离休干部道志仁。
        道志仁,1933年生于甘肃省临洮县新添镇崖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母,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受尽了磨难。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思想进步。1949年4月,在临洮中学读书时,一位地下党员老师介绍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51年7月,他参军入伍,起先来到新疆,在西北军区南疆情报总站、新疆军区司令部情报处等处工作,后又经青海来到西藏阿里。
        2020年秋初的一天,笔者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在友人老崔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地处临洮县新添镇崖湾村的道志仁老家,走访了这位为建设边疆做出巨大贡献的驻藏老兵。
        走进一个漂亮的农家小院,看见花园里鲜花怒放,争香斗艳,院子十分整洁,给人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热情好客的主人,把我们迎进一座看似刚落成不久的二层小楼。一进楼门,就看见客厅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表现阿里自然风光的大彩照,上面是白雪皑皑的神山,下面是清澈透亮的圣湖,美观壮丽,引人注目。左面墙上挂着一幅黑白照片,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在1980年7月8日,接见当年道志仁所在部队成都军区战役集训师以上干部的合影。
        我们见到的道志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话来,声音宏亮,语气坚定,全身上下一副军人气派。他性格开朗,十分健谈。闲聊片刻后,转入正题。他拿出一张西藏地图,一阵沉思后,给我们讲述了当年发生在阿里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驻守边疆的英雄往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发生了一场由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的叛乱。叛乱虽迅速被我人民解放军平息,但还有大约一千多名叛匪外逃邻国尼泊尔木斯塘地区。在国外反华势力支持下,这些叛匪伺机在我国边境地区不断回窜骚扰,袭击基层政权,抢劫牧民牛羊,残害百姓,无恶不作。每当三四月高原积雪溶化,山口道路开封之际,就是他们回窜抢劫猖狂的时间。阿里普兰县霍尔地区正是叛匪回窜最频繁的地区。于是,阿里驻军每年都把打击回窜叛匪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在中尼边界线一带派出部队,一旦发现回窜叛匪,组织就地围歼,以维护社会治安,确保边境群众农牧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
        1964年4月,阿里骑兵支队下令,由时任侦察股长的道志仁率领一支小分队,赴普兰县霍尔地区执行剿匪任务。一天早上,接到群众报告,前一天晚上有十余名叛匪将他们捆绑,抢走牦牛300多头、羊1000多只、骡马数匹。经分析判断,这帮叛匪由于赶着牛羊行动缓慢,估计还未逃出国境。道志仁立即组织部队乘汽车追击。叛匪见解放军追来,丢牛弃羊,匆忙上山,沿山脊向境外仓皇逃窜。这次虽然未能歼灭逃窜叛匪,但毕竟从叛匪手中夺回了被抢去的牛羊,挽回了群众的重大损失。群众十分感激,齐声称赞解放军。接着,道志仁率部队移防国界山附近,以防叛匪再来回窜抢劫。但总有叛匪出没活动,连年回窜抢劫不断。
        1976年8月1日,正当边防部队庆祝建军节之际,突然获悉有股叛匪企图从尼泊尔经阿里普兰流窜印度,投靠西藏叛国集团。阿里军分区当即决定,当地驻军与民兵联合起来,立即封堵通往印度的出口,并在叛匪必经路段设伏。时任阿里军分区参谋长道志仁率两个连队,当天乘车从驻地出发,日夜兼程,边行军,边组织,边动员,于次日拂晓到达目的地,布置了兵力,组建了剿匪指挥所。
        道志仁率潜伏小分队,日夜守候在海拔5000多米半山腰间。那里气候恶劣,严重缺氧,天气变幻莫测,说变就变。晚上,寒气袭人;白天,又遭受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小分队战士一个个脸上晒得黝黑,嘴唇干裂,但由于执行潜伏任务,白天不能随意走动,又严禁烟火,大家喝不上开水,吃不上热饭,每顿只好啃干馒头下咸菜。就这样连续潜伏几天,人都瘦了一圈。在大家的焦急等待中,一天半夜接到哨兵报告,听见马蹄声由远而近,叛匪已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道志仁当即命令开火。由于天太黑,只能听到枪声、马叫声,不见人影。叛匪吓得四处逃窜,仓皇逃命。经过夜间战斗,追击捕获叛匪十余人,缴获骡马二十余匹和一些物资。为防止后续叛匪外逃,潜伏小分队继续在国界山口设防堵截,一直至山口附近降雪封山时,才在群众的支援下撤离设伏地区。据事后获悉,匪首旺堆只顾出逃,进入尼泊尔境内,被尼泊尔丁喀哨所击毙。
        道志仁于1957年来到阿里,成为一名边防军人,执行过设卡、守防、修路、勘界、平叛、剿匪和民主改革等多项任务,也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所以,对阿里边境道路山口及边防政策比较熟悉。同时他由于参加并指挥过多次的剿匪战斗,因而了解叛匪回窜的特点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里老边防”,并被誉为“阿里活地图”。由于这些原因,一旦有叛匪回窜,上级总会派他率部队出征。
        就这样,道志仁在阿里工作了一年又一年,从支队司令部作战警备参谋、侦察参谋干到军分区参谋长,一干就是20多年。在阿里,他曾荣立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表彰奖励。由于这里条件艰苦,有不少人待上两三年就下山了。军分区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唯独道志仁没有离开。要不是40年前他患了一场胃部大出血的重大疾病,实在无法在这个高原地区继续工作,被迫离开这里,说不定还会再待上几年呢。
        道志仁离开阿里后,来到四川,先后任温江、德阳两个军分区的司令员。到内地工作,他一如既往,仍保持着驻守边防时的那股干劲和工作热情,由于作风俭朴,曾有“自行车司令”的美誉。1989年道志仁离休后,笔耕不辍,勤奋写作,完成了一部记录他人生历程的回忆录《铁马冰河鉴忠诚》。
        在西藏阿里的那段经历,成了道志仁难以忘却的记忆。尽管这些艰苦历程相隔已久,他却记忆犹新。现在说起阿里,他总是那么兴高采烈。若有当年的战友来访,回顾一起的战斗生活,拉起家长,总有说不完的话。离开阿里之后,阿里军分区曾先后两次邀请他重返阿里,给部队作报告,讲传统,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
        采访中,道志仁动情地说,“阿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锻炼成长的地方。能在阿里工作,是我一生的骄傲。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同那里的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要不是年岁已大,身体不允许,我还想再去一趟阿里,看看那里的新变化。”阿里,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