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廊一墙”打造铸魂育人新阵地

  • 朱斌宾 蒋锐 易樟林

        “你是中队第16个荣立三等功的人,今天我们在此隆重为你举行‘荣誉上墙’仪式,希望你再接再厉、再创辉煌!”这是武警漳州支队诏安中队为2020年获得三等功的四级警士长赖礼胜举行‘荣誉上墙’仪式的一个场景,也是该支队发挥军史场馆铸魂育人作用的一个缩影。
        从训词训令到队魂队训,从光辉历程到胜仗广场,从战斗故事到身边英模典型……这里,时时弥漫着文化的气息,处处播撒着铸魂的火苗。武警福建总队漳州支队新修建“一廊一墙”,为官兵了解部队光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平台,为铸魂育人搭建起新阵地。 “一廊”即军史长廊,位于该支队机关营区。在奋进大道旁,从平和暴动到解放漳州,从保卫东山到凤山肃特,从抓捕逃犯到解救人质,从搜救台胞到抗击台风,一个个战斗画面记录着支队官兵听党指挥、为国为民的历史征程,展现了支队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支队官兵牢记领袖嘱托,以忠诚笃实的信仰,备战精实的素质,作风严实的形象,践行铮铮誓言的真实写照。
        胜仗广场两侧矗立的六组石刻,将支队不同历史时期参加的六场战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官兵面前,激励官兵在铭记历史中砥砺奋进。“有一个词,只有仰望才能读懂它闪光的含义;有一群人,只有崇敬才能走进它精神的高地,这就是‘英雄’!……”这是刻在胜仗广场主雕塑底座上的《致英雄赋》,旨在让官兵在触动中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力量。
        全军十大英模、红色基因石刻、驻地五种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雕塑、“党指挥枪”雕塑,走进传承园,每一处都汇聚着一种精神,每一点凝结着一种情感。把红色基因、驻地文化融入传承园,让广大官兵时刻接受红色文化熏染,从中获得精神动力,不断为强军兴军注入新能量。
        “2014年6月17日下午,漳州市诏安县上湖村村民李某因怀疑自己妻子有外遇,竟拿着一把80厘米长的砍刀劫持了自己的妻子和一岁半的女儿……”新兵下连后,保障大队警勤中队组织新兵参观军史长廊。在胜仗广场,警勤中队讲解员谢鑫正在讲述夺刀英雄李明处置“6·17”劫持人质事件的故事,而在队列中的新兵戢坤却直勾勾地看着李明夺刀时的浮雕久久不能释怀,没等谢鑫讲完,他就问到 “1米7的李明对上1米8多的歹徒;徒手的李明对上手持80厘米长砍刀的歹徒,李明不怕吗?他哪来的勇气?”见此,谢鑫顺势围绕戢坤所提的疑问,在现场组织了一次讨论,主题就是“当兵为什么”,随着问题的抛出,大家逐一上前讲出自己的看法,一场室外的“头脑风暴”正在上演。
        作为基层文化和历史的共同承载者,荣誉墙和荣誉室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这里,荣誉室建设突出全面系统完整展陈,通过展陈史料文物、图片文字等方式,全面介绍各中队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而荣誉墙重点更为突出、内容也更加集中简明。通过筑墙立碑等形式,展陈历史荣誉、队魂队训、发展历程和传统精神等内容,既展现单位历史底蕴,又体现驻地文化内涵”。执勤二大队代理教导员吴惠昆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
        队史教育是新兵下连的第一课,是全面展示中队建队历程中的辉煌历史和荣誉的重要课程。收集资料、准备讲稿、制作课件,队史教育对于各中队的指导员来说,虽然没少费心思,但是收效却不明显。不过,今年在荣誉墙前开展的队史教育,却让执勤中队指导员陈沧海感觉格外轻松和喜悦,因为从新兵观看荣誉墙上LED显示屏播放的中队历史沿革、建设成就等视频时目不转睛的表情来看,今年的教育效果可比去年费尽口舌的讲解更加明显。
        一面面荣誉墙,把红色基因、驻地文化紧密融入,让中队官兵时刻接受红色文化熏染,时刻感悟先辈的精神熏陶和底蕴培养,从中获得精神动力,不断为强军兴军注入新能量。
        “让光辉历史走出史馆、走近官兵,让光荣传统灌溉官兵心田。”该支队政治工作处宣传保卫股股长杨登峰介绍,为进一步丰厚历史铸牢官兵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忠诚品质,让红色传统走出室内场馆,融入营区政治环境,融入官兵生活,他们通过区分专题的方式,在支队机关营区建军史长廊,大(中)队建荣誉墙,着力打造开放式军史教育平台,让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良传统熏陶,在官兵心中播下担当强军重任、续写队史荣光的精神火种。
        昨天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又是明天的种子。军史长廊和荣誉墙落成后,该支队积极发挥队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鼓励官兵在周末假日、课余时间、饭前饭后走进军史长廊、走近荣誉墙;结合新兵下连、授衔授装、“七一”等时机,组织官兵在军史长廊和荣誉墙前进行宣誓活动;常态化开展“续写光荣、建功军营”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将队史中蕴含的红色精神转化为投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真正把军史长廊和荣誉墙作为弘扬传统的生动课堂和传承血脉的精神家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