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特别报道
挑衅中国,英澳加打的什么算盘
-
纪双城 木子西英国为何突然间针对中国的小动作不断?这可能是近来很多关注时政的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封禁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英国广播公司(BBC)大肆编造涉新疆的假新闻,拉印度、澳大利亚等搞所谓“民主10国”(D10)……有人甚至称英国取代美国扛起了“反华大旗”。
其实,有着相似举动的还有两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自不必说,其“反华急先锋”作为使得中澳关系跌至冰点,如今澳领导人虽称希望改善关系,却不见实际行动。加拿大则在2月15日宣布一个所谓反对“任意拘押”的宣言,加政客还拿“新疆问题”说事,煽动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并喊话美国带头。有接受记者采访的学者表示,在美国新政府上台的背景下,同属“五眼联盟”的英澳加明显有借美国“势”的考虑,当然它们近期的表现背后还有更多盘算。
“排华”后座议员挟持约翰逊政府?
2月17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伦敦智库“英国外交政策集团”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约40%的受访英国人将中国视为“严重威胁”,而去年该数字为30%。这份民调还声称,过去的18个月,英中关系发生戏剧性转变,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安全漏洞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国国内的人权纪录等越来越感到震惊”等。围绕新冠病毒起源、华为以及所谓香港和新疆等问题,中英双边关系在去冬今春急转直下,政治关系不睦也直接影响到民间交往。但不少英国商界人士谈到眼下的中英关系时对记者表示,其实英国民众的对华态度并没有一些媒体渲染的那么糟。一名从事国际教育产业的英国资深商界代表认为,部分媒体最近总是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大肆渲染、做文章,引述的观点也多半是政界一些“排华派”议员的声音。这位与中国往来近30年的人士对现状感到惋惜,认为英国政坛“排华派”势力上升,对多数没有去过中国的英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英国政坛,“排华”声音最高的当属部分议员组建的“中国研究小组”。这些被称为后座议员的保守党人包括该党前党魁邓肯·史密斯、现任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图根哈特。和过去十年相比,这批人数在30人左右的后座议员,在抵制中国方面动作更加积极。“反华情绪正在英国稳步累积。”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接受记者采访时,将此比作一场“针对中国的十字军东征”。他也提到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研究小组”——主要由极右派人士组成,但又不限于此,还囊括了亨利·杰克逊协会等智库和组织,“不幸的是,工党也在其中”。此外,BBC和《卫报》等媒体也扮演了显著角色。这些人的力量真的很大吗?真的能操控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吗?有保守党人士对记者透露,对于约翰逊政府来说,这些后座议员代表的党内力量始终不容忽视,现实中的政治生态要求约翰逊与这些议员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确保保守党能在2024年的大选中获胜。记者从多方角度研判英国主流社会对下一阶段英中关系的看法,发现商界、教育界不少人士都流露出保守甚至悲观的态度。尤其是商界一直在游说政府,希望避免两国政冷经也冷的局面出现。此外,英国舆论对于英中民间合作抗疫的报道寥寥无几,也是违背事实的体现。整体看,约翰逊政府不愿看到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在僵持的各项议题上却不愿做出让步。转向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美国家紧密合作,以此弥补英中关系恶化带来的损失,或许是未来一个阶段英国政府的临时性策略。澳大利亚对华喊话的“套路”中澳在经贸领域关系紧密,但过去几年澳政府却屡屡站到反华前线。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澳大利亚的表现更为突出,比如有针对性地带头要求对新冠疫情源头进行“独立调查”,就香港、南海等问题对华发难。去年底,澳总理竟因一名中国青年画手的漫画作品而大动干戈。也正是因为澳甘当“反华急先锋”,中国开始对其进行反制。“澳被自己的对华政策弄得焦头烂额。”有媒体总结道。据记者在澳观察,虽然同中国的摩擦导致国内争议四起,一些行业抱怨不断,澳政府的对华策略仍没发生变化。澳对华问题分几个层次:在军事安全情报方面,和美国深度合作,可以说唯美国马首是瞻;在经贸方面,澳大利亚和美国尤其是前特朗普政府不一致,澳支持自由贸易;在地缘政治方面,澳对中国在南太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保持警惕,这方面和美国利益一致。如果美国把军事安全威胁列为重大议题,澳大利亚会跟进,反对中国的声量也会加大;但贸易冲突上,澳大利亚不会跟进。人权问题也会跟进,这是基于盟友关系和所谓共同的价值观。澳总理莫里森说过,“美国是朋友,中国是客户”,他一直按此界定来处理对华和对美关系。像特朗普时期,美国把军事安全甚至贸易逆差都列入冲突清单,澳大利亚就很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去年以来,中国对澳大利亚实施了反制,但2020年澳对华出口仍为历史第二高,这还是在疫情影响下。因此,不少分析认为,莫里森政府不会调整对华政策,不大可能“认怂”,尤其是澳今年可能举行大选。最近,莫里森还说有可能在3月份取消维州和中国签的“一带一路”协议。鉴于此,在军事安全以及地缘竞争方面,澳大利亚未来还是会对中国有诸多批评和指责。当然,中美关系如果缓和,澳对华尖锐声量会小一些。实际上,澳大利亚以什么方式对中国发声,是有讲究的。它可以以外交途径表达关切,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使用外交辞令;也可以采取“麦克风外交”,即不和中国沟通,通过媒体喊话。过去几年,澳采取的是后一种方式,之前更多是前者,而后者的作用只是制造话题,影响选民。比如,澳大利亚在贸易问题上一直说希望和中方对话,却并不考虑中国的关切,而是说贸易的归贸易、政治的归政治——明知中方不会接受这一点。同时,他们一直强调中国不接电话,实际是对澳民众甩锅给中国。如果美国继续和中国对抗,澳大利亚在很多问题上还会继续玩这一套。迎合?借势?还是配合?“无论是英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这三国近期的表现都有借美国势的考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月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特朗普时期,它们要分一部分精力应对特朗普,而拜登上台后,它们一方面寻找能跟美国对华有所协调和配合的东西,另一方面借此化解同美国的矛盾,避免回到特朗普时期。与此同时,它们也寻求新的政策平衡,不愿意在中美之间煎熬,想找到新的比较有利的定位。在山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于镭看来,英澳加均是美国的亲密盟国,它们借助美国保护既得利益,充当地区大国,“但由于地缘因素,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对中国崛起更为敏感。这是澳大利亚表现得远比英国和加拿大积极的原因”。相比英澳,加拿大有些特殊,因为加中摩擦的源头就是美国。2月15日,加拿大伙同其他50多个国家签署所谓《反对在国与国关系中任意拘押宣言》,德国新闻电视台就此评论称,这是加拿大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系更加紧张的又一标志,“中加关系进入冰河期”。报道称,导致中加关系紧张的事件是加拿大逮捕华为高管孟晚舟,同时指责中国逮捕两名加拿大公民。就在拜登上台前,国际社会还曾预期中加两国或许会达成“秘密协议”。而要解决加拿大和中国的问题,钥匙掌握在美国政府手中。眼下,美国新政府开打“人权牌”,要以所谓民主价值观等重振同盟体系,加拿大等国在这方面批评中国、迎合美国的做法很明显。崔洪建认为,打“民主牌”的做法实际上很无赖。过去四年,特朗普政府把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矛盾暴露得很充分,现在它们要借美国的“势”,但找不到现成的抓手,所以找了共同价值观、“民主”的帽子。换句话说,这是把“民主”当工具,而所谓“民主联盟”并无实质内容。“除了迎合美国,也不排除它们和美国有分工协调,因为拜登已就美中关系定位做了表态,有些时候美国出面不合适。”“这是西方版的政治挂帅。其实,现在的世界不具备出现非常明确、对抗性很强的意识形态阵营的条件。”崔洪建说,但也不能低估这么做的害处,他们是在找一个道义制高点,不仅要内部搞团结,还要对外扩大政治影响力。“我们不能被他们拖进非常狭窄的价值观陷阱里。他们要刻意营造西方跟中国的对立,我们就要接受这种对立?我们要谈共同的东西,而不是矛盾的东西。” (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