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旧闻
五花八门的国民党称呼:“校长”“兄长”不能乱叫
-
周渝
在民国题材影视剧中,国民党内部的称呼一直是个颇具时代感的元素。领导一律称某座;同辈官员间喜欢称兄道弟;“校长”就是蒋介石的代名词,有时还叫“总裁”。事实上,在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之间,称呼是非常讲究的,不但“校长”不能乱叫,兄长也不能随便认。
从党员“总理”到全民“国父”
说起“国父”,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孙中山,在电视剧里,会发现很多国民党员称之为“总理”。“国父”与“总理”这两个称谓都是孙中山逝世之后才有的,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清末革命党说起。1905年7月,国民党的前身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主要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合并而成。同盟会“反清”的革命目标一致,但组织上却是松散的。孙中山被选举为同盟会总理,这时的“总理”,相当于造反者联盟的盟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光复,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时的孙中山地位与“国父”仍相去甚远,几个月后军政大权就落到袁世凯的北洋系手中。民国初年,各地大大小小的政治组织无不热衷于组党造党,原为地下革命组织的同盟会必然也要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几经周折后,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民国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五党组成新党,定名为国民党。9月3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理事会,公推孙中山为理事长,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后的第一个职务。然而孙中山对党务并无兴趣,不久就委托给宋教仁代理。需要说明的是,民初这个国民党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国国民党不是同一回事。在随之而来的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后,这个松散的国民党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很快分崩离析了。1913年,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于次年6月成立了与国民党有本质不同的中华革命党,并自任党魁。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明确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新规约,党名从此再未更改,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党魁”,孙中山在党内的职务和同盟会时期的叫法一样,即总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本部设总务、党务、财政三部,分别由居正、谢持、廖仲恺分任部主任。在此后几年,国民党日益成长。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再次被推举为总理,仅隔一年后,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在总理的任上,他临终前的遗嘱因此被称为“总理遗嘱”。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于1926年1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二大”,大会对党章进行了修改。新修党章规定,“本党以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孙先生为总理”。从此,总理一职成了国民党中的特殊职位,总理之位永远留给了党的创始人孙中山。相比之下,“国父”这一称谓的出现要晚得多,直到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才正式尊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总理”是政党的职位,而“国父”则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从委员长到总裁和孙中山比起来,蒋介石的专有名词更多,例如委员长、总裁、校长、蒋公等等,这些称呼又是怎么来呢?先说人尽皆知的“委员长”。打完中原大战,蒋介石平定了党内几支实力较大的军阀,党、政、军大权越来越集中于他手中。1926年至1936年这10年间,张静江、胡汉民、蒋介石在党内都担任过执行委员会主席之职,但这个职位的权力非常有限。那时候“主席”只是个名头,不怎么值钱。既然主席是虚的,那就必须另设机构集权。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正式通过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恢复了之前二届五中全会后被撤销的军事委员会,并提名由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不久后就正式任命。根据四届二中全会的议案,军委会委员长一职统率全国海陆空军,总管军令、军政等事项,实际上就是国家最高统帅,妇孺皆知的“蒋委员长”就此诞生。1945年抗战胜利后,军事委员会这个机构被撤销,也就是说,“蒋委员长”这个称呼只存在于1932年到1945年之间。除了“委员长”这个特别著名的称呼之外,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还有个专有称谓——总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应对复杂的形势,国民党于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武汉召开了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修改党章,增设了《总裁》一章,与原保存的《总理》一章并存,规定:“总裁代行总理职权。”蒋介石成了党内的最高领袖。此后“总裁”一职被保留下来,并长期由蒋介石担任。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逝世,国民党中央于4月28日召开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临时会议,决定接受总裁遗嘱,并提议保留“总裁”一章。次年11月,国民党召开十一大,对党章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党章保留 “总裁”一章,这一做法与50年前如出一辙,总裁遂成为蒋介石的专有职务。不久后,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蒋经国告诫国民党党员:以后不要称“蒋经国时代”,也不要称他为领袖。从此以后,党主席一职便是国民党中的最高职位,但这个职务没有任何领袖色彩,并定期通过选举换届,至今如此。国民党的主席有很多,包括连战、马英九、吴伯雄等人都担任过,但总理与总裁却是独一无二的。言“总理”特指孙中山,言“总裁”则特指蒋介石。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总理一职成专属是在孙中山逝世后才被赋予,是党员对先行者功绩的彰显行为。总裁则不同,这个职务以最高领袖的形式出现,可以代行孙中山之后党内再也没有人担任过的总理一职的职权,并且几十年不换届,等同于终身制,可以说不是党魁,胜似党魁。套近乎也要讲辈分“校长”是蒋介石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呼,这是因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职而来。国军将领大致可分为三代,即士官系、保定系和黄埔系。士官系主要是指清末留日、参加辛亥革命那批人,主要代表有蒋介石(未毕业)、程潜、蒋方震等人(这里的士官系主要是以主流派别来命名,并非特指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也包括毕业于保定速成学堂等早期将领),他们是第一代。第二代则是以陈诚、白崇禧、张治中、顾祝同等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将领为代表,不少人在护国、护法等战争中就已崭露头角,这群人的主流派别为保定系。第三代则是以胡宗南、杜聿明、戴安澜、张灵甫等黄埔学生为代表,归为黄埔系。“校长”,显然是第三代的黄埔系对军校校长蒋介石的称呼,若保定系的陈诚、张治中等第二代将领称蒋介石为校长,那就牛头不对马嘴了。除了派系集团关系、结拜关系等特殊情况之外,国民革命军将领相互之间的称呼就得按照这三代的辈分来喊,以最常见“××兄”叫法为例,通常只能是同一代将领之间相互称呼,当然,不少前一代将领给后一代将领写书信时,为表示自谦也会称对方“兄”,但下一代将领却不能以“兄”回之,否则就是没大没小。例如1948年李济深(第一代)与白崇禧(第二代)的书信来往中,李称白为“健生兄”,而白在回信时则称李为“任公”。假如白崇禧回信时以“任潮兄”相称的话,那就很不尊重人了。胡乱称兄道弟也是许多影视文艺作品常犯的错误之一。(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