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撞机事件20年 美对华侦察有增无减

  • ■ 谢瑞强

        2021年4月1日,是中美南海撞机事件20周年。

        过去的20年,美国对华航空侦察频率有增无减,各种侦察机几乎每天轮番上阵,离我领空越来越近,风险不断增加。

    美非常重视对华航空侦察

        在美国看来,及时准确的情报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军队快速反应的前提,即便在和平时期也应动用各种人力和技术情报,严密监视并掌握对手各方面尤其是军事领域的情报信息。
        在技术情报方面,美国建立了以天基侦察平台、飞机航空侦察、地面电子监听站和海上侦察舰艇为主的情报侦察体系,在这些侦察手段中,航空侦察具有响应速度快、持续性好和可抵近侦察等特点,备受美国青睐。
        航空侦察是指使用航空器在地球的大气层内,在平时或战时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侦察与监视。航空侦察使用的平台有飞机、直升机、飞艇、漂浮气球、系留气球等。
        “在平时,航空侦察主要采用战略侦察,派出续航时间长、侦察设备多的大型侦察机,飞临对方的沿海、边境地区展开侦察,侦察监视的目标主要包括对方军港、军用机场、通信和雷达电磁信号等。”空军专家傅前哨指出,“这些侦察主要分为图像侦察和电子情报侦察两种。”
        美国对华航空侦察冷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华航空侦察还深入中国领空,对核设施、军事基地进行侦察,现在和平时期加上忌惮中国防空能力,没有深入中国领空展开侦察行动,侦察机活动区域是我国国土以东的沿海空域。
        目前,美国对华航空侦察的飞机包括P-8A反潜巡逻机、P-3C反潜巡逻机、EP-3E电子侦察机、MQ-4C无人侦察机、RC-135W侦察机、RC-135U侦察机、E-8C战场监视与指挥飞机、CL-604海上监视飞机、U-2S侦察机和RQ-4B无人侦察机。
        “可以看出,美国对华侦察飞机类型非常多,既有执行电子情报侦察的RC-135系列、EP-3E电子侦察机,也有U-2S、RQ-4B以图像侦察为主要任务的侦察机,既有有人驾驶侦察机,也有无人机。”傅前哨介绍说。专家认为,美国对华航空侦察有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频率越来越高

        根据相关资料,中美2001年4月1日在南海发生撞机事件一个多月后,美国恢复对华航空侦察。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尤其是美国提出“大国竞争”战略后,对华航空侦察的频率越来越高。去年9月9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出席第十届东亚峰会外长会时表示,仅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美国就派出近3000架次军机、60余艘次军舰,包括多批次轰炸机和双航母编队,不断在南海炫耀武力,强化军事部署,甚至在与其毫不相干的争议海域横冲直撞,肆意推高地区冲突风险,正在成为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手。
        “现在美军几乎每天都会向南海方向派出3架左右的侦察机,美军航母进入南海或者舰艇擅闯中国岛礁领海时,派出的侦察机数量更多,为美军行动提供支援以及搜集对手的情报信息。”军事专家韩东告诉记者。
        “我们对美军的这种抵近侦察不会无动于衷,也会派出军机拦截监视或驱离,美国对华航空侦察频率越高,意味着双方军机‘见面’次数也增多,拦截、驱离不是‘过家家’,是存在一定风险的,美军侦察频率增高也增加了这种风险。”韩东指出。
        此前,美军多次称中国军机“不安全”方式拦截美军侦察机。2015年4月中国军机在南海拦截美国P-8反潜机时做出“滚动”拦截动作,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2016年5月,五角大楼称,一架美军EP-3侦察机在中国南海的国际空域飞行时,遭到两架中国歼-11战机“不安全”的方式进行拦截,双方相距仅50英尺(约15米)。美国媒体2017年5月报道称,中方两架苏-30战机于5月17日在黄海上空对美国空军1架侦察机进行拦截,最近相距约46米。
        对于美军的说法,中国国防部多次回应:中国军机依法依规对其进行识别查证,有关操作是专业的、安全的。美军舰机频繁抵近侦察活动是造成中美海空军事安全问题的根源。我们希望美方停止有关侦察活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大校去年8月曾就美军频繁在中国周边地区活动和军机在沿海地区的高频接近侦察表示,美国最近加大了对中国的挑衅压力。我们对此的态度是明确的:第一,我们反对;第二,我们不怕。这种行为无视双方前线官兵的生命安全,无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中国军队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
    极限抵近侦察

        美国对华航空侦察第二趋势是军机越来越靠近我方领空。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平台3月22日消息,当日美空军1架RC-135U电子侦察机,经由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对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开展侦察,其间一度抵近至领海基线外25.33海里处,后掉头折返,刷新了公开已知的美对华抵近侦察最近距离。“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平台指出,通常,美军对华侦察都保持在海岸线外约50~70海里左右的位置,25.33海里可谓一反常态,基本已经逼近到了毗连区的边缘(24海里),可见美军的侦察强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也必将导致潜在军事风险的走高。
        “美军侦察机极限靠近我方领空的考虑一般有三种:一是一些图像侦察行动必须尽量靠近对方领空领海,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晰的图像;二是试探,逼迫对方雷达、防空设施开机,以获取相关电子情报;三是纯粹挑衅。”韩东分析说。
        “这种极限抵近侦察非常危险,如果远离对方领空,拦截飞机一般是伴飞监视,越靠近对方领空,拦截飞机的动作就会更加激烈,甚至动用火力警告驱离,局面不易控制。”傅前哨表示。
    派遣无人机侦察增多

        美国对华航空侦察第三个趋势是派出无人侦察机的频率增多。
        目前,美国派出的无人侦察机主要是MQ-4C“海神”和RQ-4“全球鹰”两种无人侦察机。这两种都是战略级长航时无人侦察机,配备了雷达、光电等完善的探测设备,侦察能力非常优秀。
        MQ-4C“海神”是在“全球鹰”无人机基础上针对美国海军需求研制的长航时无人机。
        美国《新闻周刊》此前报道称,负责研发工作的诺-格公司的一份声明说,该无人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续航能力和360度的扫描能力,海上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的范围因而得到极大扩展”。
        “无人侦察机的优势是续航时间长,不必考虑人员疲劳和伤亡等问题,美军派出无人机侦察频率增多主要是因为‘全球鹰’这样的无人机可长航时侦察,可长航时侦察监视对手,”韩东向记者表示,“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无人机对飞机周边态势感知比有人机差,也就是对拦截飞机发出的一些信号不够敏感,容易出现误判,如果偏航进入对方领空还容易被击落,不确定性增多。”
        2019年6月20日,伊朗军方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击落一架RQ-4“全球鹰”无人机,伊方指控这架飞行器入侵伊朗领空。此事引发美伊关系高度紧张。按照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的说法,他曾考虑攻击伊朗境内目标进行报复,但在最后一刻叫停任务。
    借民航飞机掩护侦察

        美军侦察机借民航客机作为掩护是对华航空侦察的第四个趋势,这给民航飞行增加了风险。
        2020年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对美军这种举动进行了回应。汪文斌介绍,冒用他国民航飞机电子代码是美军惯用伎俩。据不完全掌握,今年以来,美军侦察机冒用他国民航飞机地址码在南海活动已达上百次。美方上述行为严重违反国际航空规则,严重扰乱有关空域的航空秩序和安全,严重威胁中国和地区国家安全,性质十分恶劣。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汪文斌表示,我们敦促美方立即停止上述危险挑衅举动,避免发生海空意外。中方将继续同地区国家一道,坚定维护南海航行与飞越自由和安全,坚定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
        借客机掩护展开侦察行动非常危险,因为极易导致军事误判,影响民航飞机的安全。
        1983年大韩航空007号航班被苏军击落,1988年伊朗一架民航客机被美军击落,两起事件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原因都是将客机误判为军机。(据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