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为虚阵,攻敌懈备

  • ■ 范毅  潘云超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命令大将贺若弼率军南伐征讨陈国,力图攻克陈国国都城建康,一举夺取胜利。
        因为有长江天堑阻隔,贺若弼遇到的最大困难便是何时渡江、以何种方式渡江作战付出的代价最小。他组织士卒准备了足够的船只,做好了随时渡江的准备。为迷惑敌方,他命士卒隐藏了大部分的船只,而故意将寥寥数十只破损的船只摆在水道显眼处。果然引起了敌方的注意,陈国军队各级将领见此情景,都以为贺若弼奉命率军前来,并不习水战,缺乏水战经验,并且船只准备不足,短时间内无法渡过长江,因此逐渐开始便放松警惕,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倾向。
        接着,贺若弼继续“添砖加瓦”,加快临江部队换防的频率,频繁地向广陵地区再集中、再疏散。与此同时,遍插旗帜大造声势,临江设营吸引敌方注意。
        陈国将领们见状,都认为贺若弼即将要出兵渡江来犯,集结陈国全部兵力,做好了作战准备。但却发现隋军仅仅是换防,接下来毫无动作,于是慢慢又开始松懈,将兵力疏散开来。
        贺若弼“故技重施”,又组织隋军频繁换防,陈军对此渐渐地习以为常,于是不再加以采取针对性的防备。然而,贺若弼却在频繁换防的掩护下,已悄悄把己方的兵力部署妥当。几日后,贺若弼又派兵大张旗鼓地到沿江岸堤边去打猎,一路上虚张声势,人马喧嚣,远近皆闻。首次出现这类情况,引起陈国军队的严密监视,但隋军士兵打猎次数一多、时间一长,陈国军队将领纷纷下令不再要求保持戒备森严的状态。
        此时,贺若弼一直在仔细观察,他发觉陈军沿江部队基本已解除了随时作战的准备,便下决心,此时快速挥师攻过长江。
        陈军对隋军的行动已不再密切监视,隋军大将韩擒虎带精兵连夜渡江,急袭了陈兵大营,陈国军队防备松懈,不堪一击。韩擒虎率军一举成功攻克了采石城。贺若弼随即顺利地渡过长江,攻克了京口。贺若弼率大军渡江后,一面整肃军纪,秋毫不犯,一面将所抓陈国俘虏全部释放,发给他们敕书和路费,遣返他们还乡,为的就是瓦解敌方的军心士气。随即兵分南北两路齐头并进,沿江而战,陈国守军不战而逃,或是不战而降。隋军攻势不减,很快占领了陈国国都建康。
        有备而战,示以“假像”吸引敌方注意力。大凡古今中外的将领,在思战和谋战时,采取的常常是一以贯之的战法,此过程在思维理念上,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致性,却极可能限制了机动灵活战法的应用。在多数情况下,抓住敌方思战时思维定势的消极方面,利用其负面影响,也就从根本上占据了主动。
        善于谋划的将领总是善于利用敌方的思维定势来诱惑敌方、使敌方思维的灵活性和首创性受到不同程度压制,从而达到破坏敌方决策水平的目的,如此才可以轻易迫使敌方落入己方计谋之中。“贺若弼版本”的瞒天过海之策之所以得以成功,恰恰是通过换防懈敌之招法,利用了敌方的思维定势。贺若弼采取的是以换防来调动敌方的关注点,引导敌方得出了“隋军大张旗鼓,只是换防而已,并非真的要进攻,不必过分在意”的结论。敌方以此为基础进行排兵布阵,自然会失了先机,难以因时而动,便不可避免地不考虑战局是否变化,只会沿着自己冥顽不化思维模式继续错失战机。
        隐藏虚实,逼迫敌方逐渐疏于防备。《百战奇略》曰:“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草杂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凡是与敌方交战,如果想要主动出击,就必须堆聚草木作为伪装,多悬挂旗帜,令敌方认为此处驻守得力,打乱其兵力部署,从而造成敌方在东部加强防守,我方趁机袭击敌方西部,就能够取得胜利。如果我方打算撤兵,也要设置假阵地,伪装成留有足够驻守部队的假象,再悄悄进行撤退,敌方必定不敢贸然追击。
        贺若弼深谙此理,在故意多次换防的基础上,又派兵沿江狩猎,使敌方将领的防备只集中于江边,墨守成规地认为“隋军不会真的进攻”。
        贺若弼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虚张声势,促使敌方的决策失误、判断失衡。掌握这些情况后,也就掌握了敌方的虚实,突然命人率军冲杀过去时,敌方才会依旧以为仅仅是演习,印证了“伪为虚阵,设留而退”的战法。
        催生懈怠,关注变化与应变的博弈。《三十六计》中讲:“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意思是如果主观上认为防备十分周全了,就会容易麻痹松懈。出现平常司空见惯的情况,往往就不会再怀疑。看似简单,却不乏变化与应变的博弈。所以,及时调整预案、合理分配兵力,令敌方始终满足于“备周”的幻境之中,继续为敌方规划出“常见”的对阵态势,令敌方认为“没有变化”,此种情境下采取的行动才可称之为“先发制人”。此外,不可疏忽观察敌方可能的“变化”,牢记《孙子兵法》讲的“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的道理,采取“应变”之策。
        利用敌方思维的趋向性,活用其法,切忌照搬照套复制历史上的战法。贺若弼示以破船、三番五次换防、派兵打猎,用不断的“变化”来给己方即将采取的行动加上“多层保险”,时刻不忘隐藏兵力的集结地点,灵活选择发动进攻的时间,以达到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作者单位: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