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彩萍
总共花费了差不多8亿美元后,德国国防军还是没能获得理想中的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由于为RQ-4E“欧洲鹰”无人机寻找买家的计划失败,该机只能在博物馆里落脚。
对无人机制造商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来说,“欧洲鹰”的故事还没正式开始就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令该公司将这种无人高空侦察系统卖到世界各地的雄心受挫。不到10年前,基于“全球鹰”无人机的“欧洲鹰”项目,一度被视为跨大西洋军事合作的典范。
德国“向前看”网站称,“欧洲鹰”的归宿将是位于柏林的联邦国防军事历史博物馆。作为对民间机构依照《信息自由法案》提出的请求的回应,德国国防部确认,根据2019年10月签署的一份协议,备用零件、地面服务及检测设备和专用工具等配套硬件将移交北约,为5架同样基于“全球鹰”平台打造的RQ-4D无人机服务。
这一协议涉及的金额没有公开。余下的设备,也就是RQ-4E无人机本身及其地面控制站,将被运往上文提及的博物馆,从2022年起开始永久性展出。
回顾2010年“欧洲鹰”项目启动之初,德国军方恐怕不会料到,这款采用醒目黑白双色涂装的无人机会这么快退出历史舞台。该项目旨在采购5架充当信号情报平台的飞机,取代德国海军此前数十年在波罗的海周边地区执行空中监视和侦察任务的“大西洋”载人飞机。
结果,“欧洲鹰”项目遭遇滑铁卢。德国marine-flieger网站称,该机在短暂的服役期间始终拿不到全面适航许可,原因是,欧洲航空局害怕这个大家伙会给拥挤不堪的民用空中航线带来危险,只允许“欧洲鹰”在人口稀少地区上空飞行,并且“相关原则短期内不会变”。于是,无论是训练还是执行军事任务,德国军方都无法在自家的基地部署RQ-4E无人机。
没有许可证,加上成本飙升和长时间的耽搁,在投入了7.935亿美元之后,德国政府于2013年决定废止“欧洲鹰”项目。
按照最初的设想,德国国防军在2012年就能用上“欧洲鹰”项目的第一架RQ-4E无人机。
如今九年过去,RQ-4E的替代方案依然不见下文,难免让外界怀疑这类装备在欧洲各国的前途。(据《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