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旬老兵话初心 红色家风代代传

  • 杨柳泉

        翻开八旬老兵唐军珍贵的退伍证,泛黄的扉页上“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题词赫然入目。这是毛主席为广大官兵所题,笔格遒劲,气势磅礴,油然升腾起一种极具鼓舞人心和催人奋进的无声力量。退伍证上填写着唐军于1958年至1962年在甘南军区三八九五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参加过甘南地区黄河弯曲部平叛作战,1959年4月被师部授予三等功。
    参军入伍
        今年82岁的复员老兵唐军出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名叫唐家村的“穷乡僻壤”,在曾经极为“困难”的岁月里,缺吃少穿的他人穷志不“穷”。至今他仍然能够遥想和回忆起村里那些比他年长几岁的青年,立了军功,在胸前骄傲地佩戴起“大红花”。用他自己的话说:“看见人家戴着大红花,心里羡慕得很,就想赶紧去当兵,自己也带一个回来。”这是老兵唐军小时候掩藏在心里的梦。
        终于等到了参军的年龄,唐军平时在公社劳动表现好,干活踏实认真,肯出力、肯吃苦,唐军被大队支部、公社党委两级推选为优秀青年参军入伍。
    参战立功
        唐军所在部队的师部驻扎在玛曲县城,当时,部队响应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农场、种洋芋、喂肉猪,农村出生的唐军,对这一切得心应手,表现优秀的他被分配至师部警卫排担任通信兵,一月领取45斤面粉的“工资”。警卫排的协管员给他们讲四渡赤水、长征故事、八年抗战等革命年代的战争故事,又严格要求他们不准浪费粮食,领他们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党的光荣传统在青年唐军身上扎下了根,可以说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嘹亮的军歌声中接到上级命令,部队要立刻开拔转移,到黄河弯曲部平叛作战。军令如山到,唐军听从班长命令,像平时训练一样背起电报机。班长分配给他的任务是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电报机的完好无损。渡河快到对岸时,运兵船翻了,凌冽的寒风在耳旁呼啸而过,唐军第一反应是怀里的电报机,他双手把电报机举过头顶,涉水渡过,安全到达岸边后,仔细检查了电报机,完好无损,没有被河水浸湿。身旁的战友指着唐军湿了的裤子说,腿上流血了。唐军才如梦初醒,过河时跑得太快,冰层划破了腿。排卫生员为他包扎好伤口后,一起赶上队伍转移。到营地驻扎后,唐军一边摇动着电报机马达,一边听着由远及近传来的枪声,腿上的伤口隐隐作痛。
        四年的军队生活,让青年唐军的信仰和意志更加坚定,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像种子一样撒在他的心里。复员时,协管员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为他佩戴上了梦寐以求的“大红花”,溢满眼眶的热泪,像决堤一样夺眶而出,深深流进心间。
    传承家风
        唐军的妻子方金梅,是一位有着近47年党龄的农村党员。多年来,她和唐军一起下地干活,务庄稼、喂牲口,精心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儿子唐伟红。大儿子生下来身体孱弱,后来脑积水引发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方金梅和唐军商量再生一个孩子,以后能帮助照顾哥哥,这样他们也就没了后顾之忧。
        32岁时,方金梅生下了二儿子唐永红。说起唐永红,方金梅指着墙上挂着的相框说,这张是儿子临走部队时,我和她的合照。儿子的胸前佩戴着一只光荣鲜艳的“大红花”,目光青涩坚毅,直视前方。
        唐永红在新疆服役三年后,由于平时训练刻苦、表现优秀,加之文化水平高,经单位推荐和自身努力考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学习三年,2004年毕业后分配至重庆某部队,至今已在部队服役22年。方金梅说,二儿子经常会给他们买药品邮寄回来,是个孝顺的好儿子,孙子在外地上学,说等以后长大了,也要到部队当兵。
        唐军和妻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鼓励他一定要鼓起勇气、坚定信心、好好生活,把唐永红在部队服役时获得的荣誉证书、寄回来的生活、训练照片给他看。得知弟弟在部队当兵表现十分优秀,唐伟像个孩子一样露出开心的笑容,脸上浮出自豪的表情,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
        时值初夏,唐军家院子里栽着一洼韭菜,绿油油的茎叶在风中矗立着,两只黑狗静卧在门口,唐军搀扶着大儿子在院子里活动,方金梅在厨房里忙着做中午饭,一缕青烟从房顶冉冉浮起。这是一个温馨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两代军人之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