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基亚:百年名企的“军工印记”

  • 沙凌云 王晗

        “70后” “80后”,谁的青春没有一部诺基亚手机?虽然芬兰孕育了诺基亚品牌,但在中国,诺基亚的名气却远远超过芬兰。很多人的第一部手机便是诺基亚,对他们来说,诺基亚不仅是一个普通的手机品牌,更代表了一段难忘记忆。
        作为一家百年名企,诺基亚涉猎业务之广、命运起落之多变,堪称传奇。在那个移动手机并不普及的年代,诺基亚站在时代巅峰,出尽了风头。鲜为人知的是,诺基亚曾是一家军火供应商,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洗礼,生产过萨克TRG-42狙击步枪、Valmet M60步枪和马格努姆步枪弹等武器装备,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诺基亚曾靠军工产业发家致富,企业发展扶摇直上,后又大胆改革创新,在手机市场所向披靡,最后因为怠于创新输在了智能手机市场上。
    手机市场的“一代神话”,
    鲜为人知的从军经历
        提起诺基亚手机,不少人会赞不绝口,这款手机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结实耐用。十多年前诺基亚当红之时,全球发货量曾高达4.3亿部,堪称手机市场的“一代神话”。
        可能是因为在移动通信领域太出色,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诺基亚还是一家国际一流的军火供应商。
        早在20世纪初,诺基亚就已经进入了军工领域。一战的爆发,对军工企业来说,是一场财富盛宴。诺基亚敏锐地抓住商机,毫不犹豫地加入到军火生产商的行列。他们通过生产轮胎、军靴、电话机、枪支弹药等军工产品,成功搭上了军工产业发展的快车。
        不久后的芬兰内战,诺基亚“出人又出力”,在战场上的优异表现,可谓是“企业家救国”的典范。时任诺基亚总裁福吉赫姆亲自披挂上阵,成为政府军将领,就连当时的芬兰政府军总司令曼纳海姆也曾是诺基亚董事会成员。芬兰军方重点“照顾”了诺基亚的军火业务,大量军品订单让诺基亚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战争如同催化剂,推动着诺基亚的军工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军品订单,让诺基亚迅速发家致富。以至于战争结束后,诺基亚还一直与芬兰军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7年,诺基亚再次杀入军工界,与芬兰著名军工企业Valmet和Sako公司展开合作。自诺基亚加入后,他们注重打造精品,共同研发生产了萨克TRG-42狙击步枪、Valmet M60步枪等性能优良的军工产品,受到了世界多国军队的热捧,这些军工产品很快便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不得不说,这段从军经历,在诺基亚的发家史中,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逐渐转型为一家新型科技通信公司。1998年,诺基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产值以“坐火箭”的速度不断攀升,连续十几年稳坐市场销量第一的宝座,芬兰也因此迅速跻身当时世界通信强国之列。那时候,可以说整个芬兰都骑在诺基亚的“马背”上。
    军工基因引领发展,
    工匠精神铸就传奇
        有媒体报道,一位香港明星生活非常简朴。他曾说,一部诺基亚翻盖手机他整整用了17年。一部手机竟然可以用17年?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诺基亚手机质量之所以这么过硬,源于芬兰人的工匠精神。早在做军品业务时,诺基亚便把这种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何评价一款性能优异的冲锋枪?芬兰人给出了答案。有资料记载,苏芬战争中,声名远扬的索米冲锋枪是诺基亚早期的军工产品。这款冲锋枪选用瑞典优质的铬镍钢,加工制造过程中,全都按照狙击步枪的生产标准。这样的制造工艺,在当时堪称顶级水准,使得这款枪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一直以来,诺基亚秉持初心,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延伸到手机研发和生产的整个过程。无论在诺基亚哪一个手机生产基地,都会有一个神秘的可靠性试验室。这个可靠性试验室,专门负责发放产品的通行证。在可靠性试验室里,没有任何免检产品,只要是诺基亚生产的手机,必须通过可靠性试验,才能获得出厂资格。
        之所以说可靠性试验室有些神秘,是因为那里有很多项近乎苛刻的试验项目。这些试验项目包括自由和循环跌落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极端条件试验、温湿度试验、强光试验、老化试验等。
        在循环跌落试验中,手机要不断地从数米高的地方摔在坚硬的钢板上,摔落次数有时要高达数百次;在温湿度试验中,手机要经历-15℃至65℃的温度骤变,以及93%至98%的相对湿度考验。部分手机还要在试验箱中测试一周,模拟手机老化的过程。不少人开玩笑地说:“诺基亚不愧是曾经的军火商,拥有一套完整的武器生产环境模拟设备和标准。用生产武器的标准来生产手机,能不耐用吗?”
    因深度创新崛起,
    又因固步自封而落寞
        20世纪90年代初,诺基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移动电话制造商。追寻百年名企的成功密码,便是企业强大的创新力。
        进军手机市场后,诺基亚高层发现手机组成部件繁多复杂,仅靠一家厂商生产并不现实,若是采用传统的自给自足方式经营企业,无疑是“自寻死路”。
        于是,诺基亚采用芬兰军方后勤中的供应链生产模式作为手机生产策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将“橄榄枝”抛向全世界,激发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冷战结束后,手机技术融合成为手机研发路上的拦路虎。为此,诺基亚展现出老牌军工企业的铁血硬气,敢于刀口向内,不断完善自身。早期,诺基亚推出的塞班系统操作简单、功能出众、应用众多,迅速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第一把交椅。诺基亚借此在新兴手机市场上“一统江湖”,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制造商。
        随着人们对手机上网、互联互通、即时娱乐的需求增加,以通话为主的塞班系统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2009年底,许多公司纷纷宣布放弃塞班系统,转向安卓系统。一步错,步步错。在失去市场先机的情况下,诺基亚仍执意收购塞班公司,但新推出的塞班升级版系统却无人问津。面对新的市场需求,手机霸主手握上千专利,却不愿否定自我、改革创新。不肯回头的百年名企败局已定——2013年9月,微软正式宣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昔日辉煌终成绝唱。(据《解放军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