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岩 徐颢源 孙天依
“西柏坡,是新中国走来的地方,曾涌现出一大批英模集体和个人。党中央,毛主席正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是主播张洋正在为大家分享的“西柏坡故事……”
碰撞思想火花,
激发学史内动力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部战区空军某部,利用自身毗邻革命圣地西柏坡的优势,将西柏坡纪念馆作为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打卡见学、“红土地上话忠诚”军营朗读者等活动,引导官兵自发查阅资料,撰写感悟,倾情朗读,并征集编印《西柏坡故事集》。但近期党史学习问卷调查上的一个问题却让大家犯了难,“我们学到了哪些西柏坡精神?
新时代,又该如何去践行?请举例……”虽然朗读者活动每天都坚持开展,官兵也了解了很多西柏坡的历史故事,但回答并不理想。
“为什么活动开展多样,效果却不理想?”带着这样的疑问,指导员徐颢源召开“吐槽大会”,碰撞思想火花。“参观见学,每次都是从头捋一遍,大水漫灌”“故事讲得虽然很多,但只能听,看不到也摸不着,很难将自己切身融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有一些道理太大,且今天一个主题,明天一个主题,不够系统,难以消化理解……”大家激烈讨论,互吐心声。
“党史学习不能大水漫灌,不仅要身临其境更要触及灵魂,找到心灵‘共振点’,才能产生感动和共鸣!”教导员李巍在会上反思总结道。为此,党委一班人积极探索创新,围绕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重要事件、重点任务、重要节点,从官兵们收集的西柏坡故事中精心筛选,用故事串连史实,列出一个个专题,采取递进理解的方式,让道理逐步浮出水面,并将驻地西柏坡的所有红色景点全部纳入进来,根据具体专题制定专属打卡见学路线,设置丰富研学活动,利用纪念日、节庆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官兵沿专线开展“寻根之旅”,通过历史与现实、实践与思考、参观与探访,让官兵在讨论辨析中、仪式激励中、感悟赞颂中,加深体验感。
专线打卡研学,形成移动课堂
近日,该营组织全体党员沿着“西柏坡镇北庄村—西柏坡纪念馆第七场室—西柏坡纪念馆广场—曹火星纪念馆”专线,开展专题研学活动,指导员以今年习主席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为切入点,通过讲解“团结就是力量”创作背景、进京赶考历史由来和两个务必重大意义,让官兵们沿着先烈们的足迹重返“战场”,在一件件历史实物与五大书记像前驻足深思,思考“赶考”与“团结”的内在联系。
统一精神战线,重构学习热潮
木虎峪纪念碑前,仿佛吼声震天,官兵们了解了“团结就是力量”创作背景后,正在传唱这首“战火淬就的最强音”;一面密密麻麻的电报墙前,官兵们正在开展“电报传递”体验,很快电报内容就“面目全非”,“试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就是在这里每天向前线发电报就打赢了三大战役,这体现出了怎样的制胜伟力?”讲解员的提问将大家带入深思;一辆小推车前,讲解员说道:“三大战役期间动用的这种小推车如果成两路纵队排列的话,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列到天安门广场”讲解员通过对比的方式带给大家无限震撼……一场场活动、一个个疑问、一件件对比,让官兵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当年历史真相。
“原来《团结就是力量》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团结就是力量,这即是战斗口号,也是行动准则,更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密码”“习主席在信中多次写到的‘团结’这个精神,正是我们党在中国饱受压迫、侵略的黑暗时刻,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崭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的灵魂指引。”“当时的先辈们真勇敢,凭几把大刀、大枪也敢闹革命,威名赫赫的‘大刀班’就是这么成立的,反观现在我们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训练呢?”“从当时的‘六条规定’到现在的‘八项规定’都体现出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断改进作风的优良传统,正是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才确保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虽然天下着蒙蒙细雨,但官兵们参观学习的热情却不减,大家边观看、边讨论,将自身融入到当时的情景中,不断追寻真理的所在。
活动最后,大家来到曹火星纪念馆前,重温入党誓词,满怀深情高唱“颂党第一歌”,研学归来,还是那道开放题“我们学到了哪些西柏坡精神?新时代,又该如何去践行?请举例……”这次,大家自信满满,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党史学习教育要多一些‘代入感’,官兵的感受强烈,就更能产生感动和共鸣,突破‘学到了’与‘做到了’之间的屏障。”该营教导员李巍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