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明
官员薪酬制度和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属于两项基础性的政府制度,对于政府管理质量和廉政建设结果均有重要影响。
多年来,新加坡的国家竞争力和清廉程度在全球都名列前茅。这和它的官员薪酬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薪酬制定原则:重视人才
新加坡在官员薪酬制度的制定中,始终坚持一大原则。关于这个原则有多种表述,如“具竞争性的薪酬”“高薪抢贤”“平衡比较机制”“与市场和社会工资水平挂钩”等。其背后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确实重视人才。
官员也是重要人才,政务官和高级公务员更是社会的精英人才、稀缺人才,理应获得全社会最高的薪酬。客观地看,新加坡高度重视人才的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是确保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有大国影响的小微国家的关键原因。
从古到今,这个世界就是大国政治。但新加坡是个例外,例外的原因只能是主观因素或软条件,其中,重视政治和公共管理人才,并以相应的薪酬制度予以支撑,应当是一个主要方面。这个做法和经验值得重视,对大国也很有启发。基于上述原则所建立的薪酬制度,必定就是弹性的、浮动的,也应当是透明公开的。
新加坡官员薪酬制度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官大于吏。官就是政务官,包括总统、总理、部长等,经由选举产生。这部分官员实属精英,确实少而精,在新加坡也就30来人。吏就是事务官,或官僚阶层、公务员,经由人力资源市场聘用而来。所谓官大于吏,体现在薪酬等级表中,就是政务官的工资一定高于公务员。
另一个特点是奉献精神。高级官员尤其是政务官理应获得新加坡最高薪酬,但考虑到政务官和高级公务员的奉献精神或为民服务宗旨,其薪酬都打了较大的折扣。以作为高官薪酬基准的初任部长薪酬为例,其水平并不是新加坡收入最高的1000人的中位值,而是打了六折。
还有一个特点则是实用主义。总理是新加坡工资最高的官员,而不是总统。从政治地位上看,总统自然是最高的,但其薪酬只是二级高级部长的等级。在新加坡政治体制中,总统职位属于国家权力冗余设置,因此,薪酬系数就较低。
仅靠“高薪”不能“养廉”
人们公认新加坡官员的薪酬制度属于真正的裸薪制度,就是除了正式薪酬之外,官员在职时不享有任何额外福利,卸任后也没有领退休金或获其他待遇,适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中央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总理的住房和车子都是自己承担费用,出行乘坐商务飞机,机票自己掏钱,连保镖的费用也是总理自己负责。其他官员就更不用说了。2009年,李光耀在接受专访时曾说:“所谓高薪养廉,就是政府支付部长一定薪金,让他们靠这份薪水打点自己的一切。不像在其他国家,部长虽然薪金不高,但有许多的额外津贴和优惠,就连一些最低薪的部长,他们的妻子都穿得珠光宝气,住的也是豪宅……”
新加坡官员的所有公务应酬开支都要列出来,每项账目都明明白白,民众也一清二楚。如果真能做到新加坡这样,相信绝大多数国家的老百姓都愿意接受这样的高薪制吧。
实际上,高薪养廉在新加坡并不成立。仅就薪酬数字来看,“高薪”之说成立。但从官员的实际收入来看,那就不一定了。
此外,新加坡独立建国后,人民行动党第一时间就展开铁腕反腐行动,5到10年,其反腐败就成功了,廉洁政治的目标已然实现。而新加坡给官员大幅加薪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从这两个时间线来看,实现廉洁在前,实行高薪在后,事后提出“高薪养廉”命题,并加之于新加坡,确实有悖因果逻辑。
严格地说,“高薪”和“养廉”是弱因果关系,相对而言,“低薪”和“致腐”的因果要更强一些。这有一些全球实证研究支持。如果能给官员实行适度的“高薪”,并辅之以竞争性的官员选任制度,则“高薪”和“养廉”的因果关系会增强。如果仅实行“高薪”,而没有竞争性的官员选任制度淘汰滥竽充数者、机会主义者,则完全有可能更加腐败,因为官员薪水多了,权钱交易的要价可能提高。(据《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