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旧闻
-
·伤员撤离
二战战败国雷达的“劳动改造”
-
马岩
二战结束后,战败国绝大部分雷达被拆毁破坏,一小部分保存完好的会被战胜国继续研究或送往博物馆作为战利品公开展出。还有一些雷达摇身一变,进入民用领域,日本的22号电探和德国的“维尔茨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日本战败后,很快遇到了粮食不足的问题,为了增加日本市场的廉价肉类来源,麦克阿瑟鼓励日本重启远洋捕鲸。1946年初,在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的捕鲸船队开始在近海和南极开展捕鲸活动。但出于对战败国的警惕,占领军暂时没有允许日本以渔业需要的名义继续开发制造雷达。无奈之下,22号电探重新获得了发挥余热的机会,1947年被第二次南极捕鲸作业的船队搭载使用。22号电探可以说代表了二战期间日本雷达研究的最高水平,即使如此,仍与西方国家的雷达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参与捕鲸活动监督的一名英国武官认为本国采用旋转抛物面天线的同类产品要比22号电探的分辨力强得多。在1948年第三次南极捕鲸船起航前,前来视察的日本官员,战时曾在军队任职的高松宫殿也对雷达的可靠性以及对小冰山的探测效果表示担忧。22号电探在捕鲸活动中发挥了一些作用,其间的维护保养和零件供应仍由原帝国海军专业人员完成,但雷达的故障率较高,曾导致船只与岛屿擦肩而过的严重险情。1950年,在第五次南极捕鲸行动中,船队使用了专用的雷达,22号电探才正式退休。除了日本的22号电探,德国“维尔茨堡”雷达也在大战之后找到了高端大气的新归宿。1933年,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无线电工程师央斯基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人马座方向的稳定辐射,由此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射电天文学。传统的天文学的观测对象是天体发出或反射的可见光,而射电天文学关注的是天体所发出的电磁波,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1937年,美国工程师雷伯在自家后院制造出了第一部射电望远镜,并使用它获得了最早的银河系射电天图。然而,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大部分物理学家和工程师转向了雷达和电子对抗技术研究,使刚刚起步的射电天文学研究陷于停滞。战争结束后,不少科学家回归射电天文学领域,但世界各国要么忙着重建家园,要么忙着继续备战,所以这群科学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经费紧张,紧张到连制造射电天文望远镜的钱都没有。事实上,当时对射电望远镜的要求很简单,有一个大口径抛物面天线和一个高灵敏度接收机就差不多了,接收机的问题很好解决,但大型抛物面天线的设计和制造就要费点劲了。于是,欧洲海岸线上遗留的一些“大维尔茨堡”雷达天线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大维尔茨堡”出自大名鼎鼎的德律风根公司,天线直径7.5米,设计合理,波束尖锐,具有改装为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绝佳潜质。1945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获得了2套“大维尔茨堡”天线,用来观测太阳黑子以及在银河系中寻找天鹅座-A的位置。1951~1955年,荷兰科学家也将一些“大维尔茨堡”雷达天线用于天文观测,在它的帮助下率先绘制出了银河系的自转曲线和HI21厘米谱线图。在二战中,电子战技战术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发挥出了惊人的作战效能。战场上的官兵对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作战手段也从一开始的不屑、轻视再到逐渐认可,最终达到难以割舍的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全面垮台而告终,在电磁频谱领域的明争暗夺却延续了下来,对日后的战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兵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