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全中国”:伟大口号从陕北喊过长江声震全中国

  •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中国命运的十字路口,转战陕北途中的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战斗号召。从黄土沟壑中飞出的口号,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激励着军民斗志。一时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军歌嘹亮,冲锋,冲锋!这响亮的口号伴随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打过长江天险,覆灭蒋家王朝。红旗漫卷,前进,前进!这有力口号宣告中国共产党从劣势转为优势,带领广大人民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这句口号是怎样喊出来的?在建党百年之际,重走转战陕北之路,我们在黄土地追寻答案。

    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两座大山山脚下,坐落着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这里曾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驻地,如今旧居罗列,参观者络绎,却一片祥和井然。
      时光回溯至70多年前,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纠集大军进攻延安城的枪炮声,打破了王家坪的宁静。当时,国民党军集中了34个旅(师),共23万余人,由胡宗南等率领,妄图一举占领延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仅有不足3万人。一时间,“希望之城”延安告急!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来势汹汹,有同志表示要誓死保卫延安。但毛泽东经过再三考虑之后,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当时好多人不理解,毛泽东就给大家做解释工作。他说,留人失地,人地皆存;而留地失人,人地皆亡。我们要用一个延安来换取全中国,不要在乎这一城一池的得失。”
      也有人出于安全考虑,坚持要“中共中央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到较安全的地方”。而毛泽东再次站在全局的视角,明确指出自己不能走,并要求党中央也最好不要走,从而达到拖住胡宗南为其他地方争取有利条件的目的。最终,中共中央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作战。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就从王家坪出发,踏上转战陕北的征程。
    光明在前 笑声从不曾消失
        夏日的灿烂阳光,透过窗棂照射在延安市安塞区王家湾革命旧址的窑洞中。炕桌、油灯、被褥等陈列在内,一如往昔。1947年4月,转战中的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停留了58天。窑洞内的墙上,挂着毛泽东的题字——“光明在前”。
      这是在王家湾停驻时,应任弼时女儿任远志的要求,毛泽东所题写的。转战之路险象环生,困难时刻,这题字却如此坚定,给人无限鼓舞。
      “从安塞到靖边,面对敌人四个半旅的追击,在小河几乎和敌人迎面相遇。在天赐湾,毛泽东按兵不动,唱了一出‘空城计’,让敌人顺沟过去。在佳县,敌人10万兵马南北扑来,大雨连绵,河水猛涨,面对渐渐逼近的敌兵,毛泽东毅然决定沿着葭芦河向黄河相反的方向翻山而去,脱离险境……尽管辗转劳顿、危险重重,但丝毫都不影响毛主席对前途的信念、对胜利的信心。”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挥下,我军运用“蘑菇战术”与敌巧妙周旋、牵制,并歼灭其有生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邬吉成时任中央警备团战士,据他回忆,转战中尽管有艰难、有危险,战士们有时会感到非常紧张,但他们从不曾感到消沉,从不曾产生过失望。“在那段日子里,部队依然不断传出玩笑和嬉闹声。因为有毛主席在,有毛主席运筹帷幄,部队就会无往不胜。”
      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争必胜的信心,时刻都在激荡着全体军民。正是有了这个信念,毛泽东等领导人虽处一隅,却始终放眼全国;虽居险难,却永远心向光明。
      而转战陕北的结局也正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言。仅仅一年多,敌人在损失兵力10万余人之后,不得不狼狈逃出陕北,落了个“人地皆失”的局面。
    自己的部队自己的党
       重走转战陕北之路,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俯拾皆是。在一处处旧址中,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当地群众拥军的情况:有主动为部队带路的老大爷,有赶着牲口送粮的小队,有运送一捆捆军鞋的青年……在黄河渡口,为了让部队顺利渡河,老大爷甚至赶着牛车,送来了自己的棺材板。
      “自己的党、自己的部队”,在当时老百姓的心中就是这样的认知,他们倾其所有支持党中央和解放军。1947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转战到佳县,与胡宗南部将展开一场恶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佳县一带已被胡宗南部抢掠一空,我方粮草十分吃紧。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3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
      时任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老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战斗胜利后,应张俊贤的请求,毛泽东在一块白布上挥笔写下“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13个大字。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程,就是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画卷:前方人民解放军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后方游击队紧密配合、神出鬼没、捣毁敌营,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用最高涨的革命热情支前、助战。
      据清涧县统计,转战陕北之初,全县支前超过28万人次,出动牲口23万次,运送军粮10万多石,做军鞋2万多双,有2100名青年参加了解放军。据绥德县统计,从1947年6月开始,全县应征公粮5.98万斤,超征6700斤;应征公草1100万斤,超征200万斤。
    人民就是江山
        为什么陕北群众会如此拥护共产党?在杨晓红看来,这是因为共产党心中同样装着群众。“我们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为老百姓谋福利。老百姓得了实惠、得了好处,自然觉得共产党好,自然心甘情愿听党的话、跟党走。”“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恪守了自己的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才可能一切依靠群众。”
      转战陕北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危险和困难,党的领导人总是惦记着群众。1947年6月7日中央撤离王家湾时,转移方向确定了,毛泽东对警卫人员说:“马上通知村干部,让乡亲们跟上部队撤离。”
      有人担心这样会暴露中央机关的行踪,建议不要把部队的行动告诉老百姓。毛泽东严肃地批评了这种意见,他指出:“现在军民已凝成一体,我们应该对群众负责到底。一定要把我们的行动方向告诉村干部,让乡亲们跟上部队转移。”
        在这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心中,群众是铜墙铁壁,人民就是江山。
      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爱护赢得了陕北人民的真心拥护。在安塞王家湾村,村民们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党中央从王家湾撤离之后,国民党进驻王家湾,老百姓坚壁清野之后,全部避到山上。毛泽东的房东薛老汉被抓住以后,被国民党剁掉手指,也没有说出毛泽东他们的去向。
    “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
      疯狂反扑也未能挽救国民党在各个战场的溃败。从1947年下半年开始,再经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决定战争进程的主动权开始转入共产党人手中。
      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12万大军一举强渡黄河天险,随后挥师千里进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不久,陈(赓)谢(富治)大军挺进豫西,陈(毅)粟(裕)大军挥戈西进,三支大军与国民党军逐鹿中原,创建了江淮河汉之间新的中原解放区,完成了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任务。
      1947年10月,在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并于10月10日颁布,响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在宣言发出之时,我军已着手进行战略反攻,历52天的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句口号也就随着三大战役的推进,从北到南,越喊越响亮,一路喊过长江、喊到南京。
      这简洁有力、气势恢宏的口号,配合解放军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一路凯歌。这句口号成了解放军的精神旗帜,成了蒋家王朝的丧钟挽歌,真正声震全国、声震全世界。从此以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在了世界东方。(据《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