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观察
“全球联通的欧洲”真相
-
钟飞腾
欧盟理事会7月12日全票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来年春季正式推出名为“全球联通的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欧盟理事会在新闻公报中承认,这一规划表明“欧盟需要采取地缘战略和全球联通的方法,以促进欧盟的经济、外交、发展政策和安全利益,并且进一步促进欧盟的价值观”。有德国媒体指出,该方案虽然不曾提到中国,但具有明显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用意。甚至可以说,为了争夺国际权势地位,欧盟也像美国一样,被迫加入到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中来,而这原非当代西方国家擅长和想做的伟大事业。在一个并不擅长的领域和中国争夺领导地位,的确表明东西方的竞争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并非全新计划
虽然目前还看不到欧盟版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详细方案,但欧盟网站已公布一份正文内容不足6页纸、包含10条内容的大纲。该大纲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全球联通的欧洲”的目标和原则,共6条,第二部分是该计划的执行方案。
欧盟版的互联互通计划强调可持续、全面和规则导向。在可持续层面,欧盟试图平衡气候、环境、社会、经济和财政等目标;所谓全面,指该计划涵盖交通、能源、数字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内容;规则导向,具体是指非歧视和确保公平的竞技场。
欧盟强调,此次推出的“全球联通的欧洲”计划并非是全新的,而是建立在自2018年以来欧盟与其他地区达成的一系列地区合作规划基础之上。例如,2018年欧盟与亚洲的安全合作计划;2019年有4个合作计划,分别涉及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中亚、黑海地区以及北极地区;2020年的4个计划分别涉及非洲、东欧、西巴尔干地区和美国;2021年已达成的2项合作计划,分别涉及南欧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印太地区”。
除了国际和地区层面的合作战略计划,这份大纲还列出了欧盟这些年出台的各类欧盟专项发展规划,试图将全球互联互通计划与此前出台的欧盟绿色新政和适应数字时代的欧盟发展战略联系起来。欧盟认为,以往出台的专项规划,如《2030年数字指南针》《产业发展战略》《贸易政策评估》《可持续和灵活移动战略》以及《2021至2027年的新欧盟空间计划》等,都可以有机融入“全球联通的欧洲”计划之中。
“全球联通的欧洲”计划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彰显了互联互通在确保经济增长、安全和韧性中的基础地位。如果这一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欧盟竞争力、价值链的多样化就会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减少在关键的原材料领域的战略性依赖。该大纲还强调,欧盟理事会注意到其他一些国家已经发展出各自特点的互联互通方案,并且也都强调要符合国际高标准。欧盟理事会认为,这些国际高标准的主要基础性文件是《二十国集团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原则》和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融资操作指南。
事实上,上述观点与中国政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例如,2019年3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法国时,中法发表的关于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也提到,“两国承诺在落实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国际融资时,确保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两国欢迎G20可持续融资操作指南并呼吁跟进。”
“全球联通”不带中国?
如果欧盟通过的这项全球互联互通计划只是停留于上述内容,显然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在这份大纲中,欧盟理事会作出了优先顺序的排列,中国被隐蔽在二十国集团的表述中。
大纲第七条载明:理事会鼓励优先与日本和印度在现有基础上建立新的基础设施伙伴关系。2019年9月,欧盟与日本签署了合作文件,2021年5月又与印度签署了文件。此外,它还呼吁立足于2020年12月与东盟的部长会议声明,适时与东盟建立互联互通伙伴关系。
更重要的是,该计划强调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建立联通伙伴关系。此外,鼓励在包括七国集团(G7)和G20在内的多边合作。欧盟理事会特别欢迎G7的讨论,以便“更好地重建世界”。
显然,欧盟的多边主义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即重点选择在体制上与欧盟接近的国家。欧盟这么做,不难发现其背后的美国因素。
6月中旬,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欧洲并参加了北约峰会。峰会决定增加成员国军费开支、完善核力量建设,还首次将中国界定为影响同盟安全的“系统性挑战”。这被国际舆论视为北约从欧洲联盟拓展到全球联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北约试图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的一个转折点。
考虑到拜登政府最近几个月在国内提出了多项超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包括高达2500亿美元针对关键技术的投资,以及修复和振兴美国基础设施的庞大规划,其目标无一不指向中国。欧盟在大纲中写入的“更好地重建世界”这一表述,事实上是拜登本人提出的,也是拜登2020年总统竞选时的口号。可见,欧盟版全球互联互通计划,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呼应和配合美国提出的“蓝点网络”计划。
美国于2019年11月启动了“蓝点网络”计划,意在以美国合作模式替代“一带一路”倡议。美国亲自提出面向“一带一路”区域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一个很重要的刺激因素,就是日本和印度联合计划搁浅。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不到一周,日本和印度达成“亚非增长走廊”倡议,目的是在亚非多地推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过,日印的这一计划进展不大,甚至可以说已基本失败。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美国开始动员欧盟参与围堵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现实很骨感
欧盟的这份方案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互联互通置于欧盟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欧盟试图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大战略调整,跟上中美战略竞争的步伐。事实上,这并非欧盟第一次提出类似倡议,2018年10月,欧盟就曾提出一份《联通欧洲和亚洲:欧盟战略的基石》规划,作为欧盟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的这份文件,还写着“中欧互联互通平台可以帮助双方发挥协同效应,解决不同的观点”。欧盟出台这份文件时,正是特朗普政府史无前例在全球挑起贸易战的时候。彼时,欧洲需要中国的合作,以便尽可能减少特朗普的破坏力。
拜登政府上台后,大幅恢复了传统上的多边主义政策,重视盟友和价值观。6月中旬,拜登在欧洲访问时高调宣示,美国回来了。欧洲对此是表示欢迎的。因而,不少人将欧盟的这份计划视为倒向美国、制约中国的转折点。
不过,作为欧盟轴心的法国和德国,在中国问题上的看法与美国有较大的不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下旬在访问德国时也公开承认,中国是导致美欧诸多分歧的一个重要问题,美欧必须加强协调。因而,不排除欧盟这份方案之所以将与中国相关内容压缩,是迫于美国的压力。
除战略层面的分歧外,更为现实的挑战,是谁来执行这些制定者眼里“美好的方案”。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欧洲经济已大幅下滑,显然在短期内无力抽调更多资金用于其他区域的互联互通建设。欧盟承诺调动私营部门的资金,但不少评论指出,“全球联通的欧洲”计划似乎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既没有宣布融资数字,也没有给出详细的建设项目。
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来看,全球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也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政策沟通,确保双方在战略目标上的一致性。而欧盟版的全球互联互通方案,具有明显的排除中国的色彩。放眼全世界,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没有中国的支持和合作,发展中世界要在短期内获得足够的融资、建设队伍和技术是极为困难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时间7月1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塔什干会见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时指出,“中方欢迎欧方提出全球互联互通倡议。有人声称欧方这一倡议意在对冲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我认为欧方不至于有如此狭隘的想法。中方主张各类互联互通倡议之间可以开展沟通协调,形成合力。‘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廉洁、绿色理念,致力于实现可持续、惠民生、高标准目标。中欧双方在大方向上有着诸多共识,完全可以形成互补,携手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欧亚大陆加快发展振兴。”
博雷利表示,欧方致力于与中方更好相互理解,欢迎中国的发展振兴,愿就存在的分歧进行坦诚对话,推动欧中关系不断改善。欧方提出的互联互通倡议绝不是要和“一带一路”唱对台戏。欧方愿同中方加强协调,将欧方的互联互通倡议同“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接,也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同中方加强合作。(据《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