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撤军阿富汗后,国务卿、防长为何紧急出访多国

  • 廖勤

        9月5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防长奥斯汀双双启程,开启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的首次外访。
        据美国媒体称,两人都计划首站访问卡塔尔,然后兵分两路:布林肯访问德国,与德国外长马斯共同主持一场20国参与的阿富汗问题视频会议;奥斯汀则展开广泛的海湾之行,到访科威特、巴林和沙特。

        分析人士认为,在阿富汗变局和狼狈大撤离后,美国紧急派出负责外交与国防的最高级别官员访问中东与欧洲,意在消除混乱撤军的负面影响,并与盟友商量阿富汗后续事宜。

    “感谢”与“善后”

        用美国自己的说法,国务卿与防长这次访问首先是一次“感谢之旅”——感谢盟友为美国最大规模的空运撤离行动助一臂之力。
        布林肯此前对记者说,他将向卡塔尔表示“深切感谢”。
        在美国眼中,在此次“喀布尔大撤离”中,卡塔尔可谓居功至伟。
        一来充当关键枢纽,在逾12万被撤离人员中,帮助疏散中转近一半人员。二来开放乌代德空军基地接纳撤离人员,包括美国外交使团。卡塔尔也是数千名阿富汗难民离境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三来卡塔尔还与塔利班合作,推动重新开放喀布尔机场。
        值得注意的是,卡塔尔不仅是布林肯出访首站,也是奥斯汀的第一站,可见美方很承卡塔尔之情。
        布林肯到访的第二站德国也是撤离行动中出力很大的欧洲国家,美方表示同样会送上谢意。
        另据五角大楼发言人表示,奥斯汀此行也将感谢海湾国家在阿富汗撤离行动中提供帮助。
        据悉,科威特、巴林与卡塔尔等国一样,通过临时安置撤出的数千名美国人、第三国公民和阿富汗人,为美国撤离行动“分忧”。
        除了就撤离行动致谢盟友外,布林肯与奥斯汀此行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善后”,即如何处理阿富汗问题后续事务。
        一是协调继续撤人与安置难民。
        据《华盛顿邮报》称,虽然美国从阿富汗撤出逾12万人,但大使馆承包商、特殊移民签证申请者、阿富汗美国大学的学生、阿富汗特种兵都还留在阿富汗,人数达数千人。
        与此同时,此前已撤出阿富汗、目前被临时安置在中转国的阿富汗难民今后去向尚未有答案。
        二是协调应对塔利班政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指出,下一步是否承认塔利班,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承认塔利班将是美方与访问对象国重点磋商的问题。
        三是协调打击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
        美联社称,布林肯与奥斯汀将与该地区一些重要领导人会面,这些领导人对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极端主义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路透社看来,美方目标是通过此访在上述事务上与盟国结成统一战线,并继续获得盟友支持。不过,美国官员表示,在卡塔尔访问时,布林肯和奥斯汀不会与塔利班成员会面。
    “挽尊”与“补救”

        布林肯与奥斯汀的此次访问不仅是“感谢”与“善后”之旅,也是一次“挽尊”与“补救”之行。
        就在国务卿与防长出访之际,拜登政府正深陷内外交困的艰难境地。
        国内,阿富汗变局、喀布尔仓皇撤离、致命恐袭……一连串乱象导致拜登政府饱受两党和美国民众的各方抨击。针对拜登、布林肯、奥斯汀等政府高层,弹劾、下课、罢免的呼声泛起。
        国外,美国完成撤军结束了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但是这场战争败局让美国的中东和欧洲盟友满怀忧虑,它们在评估相关后果和影响,包括会否重塑美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对欧洲的集体利益又将意味着什么。”美联社称,中东盟友希望知道美国中东政策的“下一页”,欧洲则担心阿富汗危机会否削弱欧美关系,并再次重提成立独立军事力量的老话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刘中民指出,狼狈无序撤军、“8·26”恐怖袭击等等事件,使拜登政府深陷政治信誉危机,在国内面临巨大政治和舆论压力。如今,拜登本人的支持率已跌至上任以来最低点,同时还要面对国内调查阿富汗问题以及共和党人的弹劾压力。所以,拜登政府迫切想借外交攻势挽回颜面。
        在金灿荣看来,阿富汗变局和美国狼狈撤军让盟友对美国的领导力、执行力乃至保护盟友的意愿心生怀疑,美国全球信誉为之扫地。因此,结束撤军后,美方派出两名高官紧急出访,希望能在失败的撤军之后有所弥补,特别是恢复盟友的信任。
        美国媒体还称,布林肯和奥斯汀有意借这次出访给海湾盟国送上“定心丸”——美国即便结束阿富汗战争,并将更多关注中俄等其他方面的安全挑战,但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在中东的合作伙伴。
    挑选海湾四国有意味

        分析人士认为,布林肯与奥斯汀此访重心显然在中东海湾地区,卡塔尔、科威特、巴林、沙特四国的选择也颇有意味。
        刘中民指出,布林肯与奥斯汀此番选择的海湾国家有一定特殊性,它们既是美国盟友,同时又与阿富汗问题有关联。
        比如卡塔尔。在阿富汗变局之后,卡塔尔的角色空前凸显。且不说多哈促成美国与塔利班达成撤军协议、帮助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眼下,美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多国都已经或准备把驻阿富汗大使馆或外交机构迁至卡塔尔首都多哈。
        外界认为,由于与塔利班关系特殊,卡塔尔或将在今后阿富汗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美方来说,无论是近期目标,比如后续撤人、重新开放喀布尔机场,还是中长期目标,包括未来与塔利班沟通、在阿富汗内部劝和促谈,卡塔尔都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美国为何派出外交与国防部门一把手且把访问首站设为卡塔尔的原因所在。
        再如沙特。虽然沙特对此次美军撤离贡献很小,但刘中民认为,利雅得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在1996年到2001年塔利班掌权期间,只有沙特与阿联酋两个海湾国家与塔利班政权建立外交关系。沙特对塔利班也有一定影响力,包括思想和经济影响。“美国肯定关心沙特等国会否很快承认塔利班政权,预计美国想要与这些国家进行沟通,并施加影响,不要过快承认塔利班,甚至不排除通过对沙特等海湾国家施加影响来间接影响塔利班。”
        此外,四国都向美国开放军事基地。“美国已放弃在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中亚国家也未积极回应美国新设军事基地的提议。在此背景下,未来,无论是处理西亚事务、还是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事务,尤其是打击恐怖主义,海湾地区的军事和盟友网络就显得格外重要,美国自然要与这些海湾盟友强化关系。”刘中民说。
        刘中民还指出,除了聚焦阿富汗事务,如何更广泛地布局中东事务,也是美国国务卿、防长此行的任务之一,包括撤军伊拉克、推动恢复挽救伊核协议的谈判,都需要进一步巩固与海湾盟友的关系。
        金灿荣则从四国解读出美国未来处理阿富汗问题的两重信息,一是美国特意挑选一些自己能施加影响力的国家入手,而不是那些“鞭长莫及”的阿富汗邻国;二是美国下一步行动的重点主要是打击恐怖主义、处理难民问题。
    “外交使命”第一步?

        在美国完成撤离任务后,布林肯曾高调宣布:“军事任务结束后,在外交方式的引领下,美国和阿富汗交往的新篇章,以及新的外交使命已经开启。”
        在金灿荣看来,布林肯与奥斯汀在美国完成撤军、结束20年阿战之后的首次出访,可视为美国开启“新的外交使命”的第一步。可以预期,美国未来处理阿富汗事务的策略重点不会是军事,而是外交。至于具体外交方式,目前尚难断言,美国可能也在摸索,但是有三个层面无法绕过,一是如何与掌控阿富汗的政治力量塔利班打交道;二是如何处理与阿富汗周边7国的关系,包括接壤的6国以及俄罗斯;三是如何与欧洲、中东、印度等关键盟友伙伴协调立场。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即便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开启“新的外交使命”,恐怕也难实现目标。
        刘中民指出两点原因,一是美国留下太多负资产,非一朝一夕所能消化。二是美国希望通过搞平衡外交、减少投入、更多依靠盟友的方式来控制局势,但是这种做法根本按压不住阿富汗乃至中东地区的混乱局面和潜在矛盾。
        此外,刘中民提醒,还需要警惕美国“偷换概念”。“美国试图将自己20年阿富汗政策酿成的苦果,转换成全世界对阿富汗负有同等责任,并向中俄施加舆论压力。布林肯与奥斯汀此番出访也有这种考虑,即继续混淆问题本质,规避美国责任,这是需要提防的。”(据上观新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