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军与南极破冰之旅

  • 李乐洁

        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洲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的热点。直至1984年,中国航船才第一次破冰,开辟通往南极的航线,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大陆。中国海军全程参与这一壮举,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南极破冰义不容辞
        1983年的最后一天,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在海军机关办公室迎来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
        罗钰如向首长报告赴南极考察问题。他说,由于我国没有独立组织过南极考察,所以只能作为列席的“协约国”而非“协商国”,参加讨论南极事务的国际会议,在会上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种状况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们作了多次论证,打算1984年内启动首次南极科学考察,这需要得到海军的支持……刘华清当场表示:“首次南极考察,海军义不容辞!”
        7月下旬,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由海军北海舰队“J121”救生船和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考察船组成中国赴南极考察编队。编队总指挥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德鸿,海军某基地参谋长赵国臣为副总指挥兼“J121”船指挥。
    排除万难远渡重洋
        1984年11月20日10时,“J121”船和“向阳红10号”两船离开上海外高桥码头。开始了征服南极的航程。
        多年后,赵国臣忆及此行时说:“刘华清司令员出国访问前召见了我。他说,这是海军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航,不单航程远,还要开辟新航线。你的任务就是‘顺利地开出去,安全地返回来’。乍一听,这要求不高,是起码的,实则要做到并不容易,航程太复杂了,可谓一路险象环生。” 
        大风大浪还是平常事,最艰难的是封缸航行。11月25日凌晨,全速行进中的“J121”船主机舱里突然传出一声巨响,右主机第一缸活塞冷却管支架断了,冷却水霎时成伞状猛烈喷射,而船上根本没有可以更换的备件。
        一万多海里的航程刚刚走了1/6,如果“单腿跑”、啥时能到南极?“J121”船机电长徐兆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干脆封缸航行!
        封缸航行,即封闭活塞冷却管支架断裂的右主机第一缸(停止对气缸供油),用其余八缸继续航行。这种做法理论上有依据,实践中却无记载。权衡各种利害后,赵国臣毅然拍板:倾力一搏,封缸过大洋!
        11月25日,刘华清接到考察编队的电报,与大家探讨了封缸航行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他明确表示:这样做有风险,但指挥组决定这样做,就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回电同意指挥组意见!接到回电后,“J121”船立即投入封缸战斗。经过四个多小时奋战,封缸成功,右主机恢复正常运转。
        12月19日上午,在茫茫大洋上搏击跋涉了一个月的“J121”船和“向阳红10号”顺利抵达南美洲,驶进阿根廷乌斯怀亚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新纪录由此诞生——连续封缸航行26天,航程长达一万海里。
    艰难建站填补空白
        1984年12月26日凌晨,中国南极考察编队抵达目的地。1985年1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工程全面展开。极地常年酷寒烈风,一座房子从浇灌水泥地基、安装钢制框架、组装墙板到内部装修,有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施工标准。例如,浇灌地基须连续作业,一座房屋一旦开工就不得停顿。又如,仅两间主体房就需要组装500多块墙板,安装1.5万个螺栓,并且组装墙板时要做到误差不超过5毫米。经过26天艰苦奋战,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胜利建成!
        海军官兵们不仅和考察队的同志一起如期建成长城站,还圆满完成了海上实习、航海调查等任务。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和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的同志跑遍乔治王岛几十个山头,布标、测点1800多个,绘制出第一张以中文标示的乔治王岛地区图,并给这里一个又一个无名山水标上了“西湖”“长城湾”“蛇山”等中国名字。南极考察队对乔治王岛开展地质地貌、生物、气象、地球物理、海洋环境和高空大气物理等方面的考察,收集了大量数据和资料,填补了中国南极考察的诸多空白。
        北京时间1985年2月27日,考察编队结束休整返航回国。3月21日,编队还在南半球大洋上航行时,世界气象组织通知,接纳长城站进入全球天气监测网,并授予其国际台站代号“89058”。10月召开的南极条约协商国第13届会议也将正式接纳中国为南极条约协商国。 (据《百年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