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军事
美国的“玄学”作战,终于正式亮相了
-
席亚洲
9月9日~9月20日,美国“多域特遣队”在挪威进行了一场命名为“雷云”的军事演习。这次演习是由美国“第二多域特遣队”,美国欧洲、非洲陆军部队,第一野战炮兵营、第六野战炮兵旅、第41野战炮兵旅,以及北约国家部队共同参与。这是美国组建“多域特遣队”以来第一次相关的公开报道,让我们得以一窥其面貌。
“玄学”一般的“多域战”理论
这次演习的核心内容,则是将一支美军的“多域特遣队”跨越欧洲多个国家运送到挪威境内,并利用特遣队的一系列新型电子系统,与挪威军队进行配合,通过卫星、高空气球、电子侦察等手段,获得目标信息,并使用美国陆军的“远程精确打击火力”(LRPF)系统进行实弹射击。演习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新的动向是美军使用了8套高空气球系统,这些高空气球携带一个带有太阳能电池的、载荷飞到数万米的高度,成为“超低轨道卫星”,能够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进行光电和电子侦察,也能够作为通信节点提供信息联通,其获取的情报信息可以直接成为“远程精确打击火力”的瞄准信息,并引导火力打击。这种系统其实和高空无人机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其主要特点是几乎没有无人机的留空时间限制。虽然高空气球似乎成为了美军的宣传重点,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毕竟,关于如何对付高空气球的问题,中俄等国实际上也已经有不少办法。这场演习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是美国组建“多域特遣队”以来第一次相关的公开报道,让我们得以一窥其面貌,对于我们真正理解美国人“玄学”一般的“多域战”理论也有所帮助。目前美国陆军提出的“多域战”理论,说起来很玄学,什么利用多域融合啊、跨域作战啊,“校准力量态势”啊,甚至还将这个概念融入到国家总体战略当中,要将整个国家,乃至美国的所有盟国和伙伴一起拉进来形成“竞争连续体”什么的。但是说了半天,到底落实下来,是什么样子呢?似乎除了花大价钱去打造新一代的指挥通信网络系统,还没见到特别明确的新东西,而这里可能又少不了什么花10亿美元买微软的AR眼镜,最后又发现它是中国制造,再退货的乌龙事情。而他们折腾出来的一些软硬件系统呢,往往因为和各军兵种现有的软硬件系统不能很好的融合,又弄得鸡飞狗跳。当然经过一些时间,这些问题迟早总能解决,毕竟几十年来全世界军队都在折腾“新军事革命”这件事,都害怕自己被新的技术变革给丢下,变成下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案例。所以呢,有折腾说明军队正在寻求变革和进步,从这个角度讲谁也不敢放松,谁知道今天你折腾的东西明天会不会成为新的战争中制胜的法宝呢?但是说到底还是要落实下来,最后这一切折腾总归要落实到新的条令、理论、概念,以及士兵们实际操作和使用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看美军新的多域特遣队,可以看到什么呢。首先就是美军“多域特遣队”是一支强调火力打击的力量,它的根本特点就是通过远程的火力打击主宰战场。其实美军从2014年提出“多域战”概念的时候,就一直表述这个概念的来源就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和亚洲大国大力发展火箭军和陆军远程火力。美军研究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后发现,其制胜的主要“工具”依然是猛烈的火力,俄军在乌克兰行动的主力是“营战斗群”,这类行动部队手中往往只有一个装备精良的坦克连和一个步兵连,但同时却往往拥有一个火箭炮连、一个自行榴弹炮连,再加上一个包括无人机、电子侦察、电子对抗在内的混成技术侦察连,可能还会再得到特种部队的支持。尤其是他们的122毫米“冰雹”改进型火箭炮,具备数字化能力,可以在无人机、电子侦察和特种部队的支援下,以非常快的反应速度发射出致命的火力。即使是美军的重型装甲旅,如果碰上规模和机械化装备都远远不如自身的“营战斗群”,一旦出现指挥失误,被俄军抓住机会,122毫米火箭炮的末敏弹一轮火力覆盖,就可以重创,乃至消灭。乌克兰战场上,出现了乌军的坦克损失七成是被炮兵武器击穿顶部装甲的恐怖情况,这也证明了美军称这场战争是“炮兵的战争”所言不虚。美军发现,即使对手的军队只是实现了数字化,远未达到信息化水平,但凭借着他们从冷战时代就重视的炮兵武器远程打击能力,就足以让美军喝一壶。俄罗斯给他们上了一课。当然,另一方面美军也是在他们的欧文堡学到了教训,当他们面对模仿中、俄的“对等对手"时,坦克无法在远距离上轻松消灭对手坦克,炮兵射程、数量、火力、反应速度都不如对手,而对手又可以凭借密集的防空火力极大地限制空中打击的效能……结果,“斯特瑞克”旅和轻型步兵旅都毫无意外地被碾压,甚至屡屡出现一个旅打不下对面一个排阵地的情况。美军惊讶地发现,不止一次被宣布“过时”的重型装甲旅依然是他们在与“对等对手”交手时唯一有实际意义的作战部队。被“点穴战”针对后下场凄惨俄军还只是一个相对弱的“对等对手”而已,亚洲地区美军的问题更大了,毕竟对付俄军的时候美军仍然并不担心失去制空权,毕竟俄罗斯空天军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远不能与美军相提并论——但亚洲地区的这个对手随时可以用远程打击手段摧毁美军亚太的主要作战基地,击沉大部分战舰,而且其空军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四代战斗机,而且五代战斗机也不输美军,不管兰德公司怎么算,都算不出美军能凭亚太地区的力量击败这支空军的结果。美军挠头了。那就改吧,美军在这次军改前虽然几经折腾想要把自己的组织指挥体系搞得更加“扁平化”,但实际上却是建立了一个依赖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金字塔”型结构。区别仅在于,他们的这个金字塔比较矮,一个战区联合指挥部下面通过复杂的网络通信系统直接指挥大量基层作战部队。尤其是美国空军和陆军的情况尤其严重。这样当然也有好处,由于美军现在的战区联合指挥部规模庞大,且战区级指挥系统反应速度也足够快,所以实际上在作战规模不大的时候,反而会有亮点——比如传说中的美军一个士兵可以直接和战区司令官通话,并且可能得到司令官直接命令发射海军的“战斧”导弹,甚至调一个中队的F-15E过来给你火力支援。但如果是大规模作战,如果对手能够对你战区内任意目标进行远程打击……兰德之前就给美军写过“鬼故事”——一顿战役战术导弹过来,日本的第七舰队司令部、关岛的西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给炸没了,太平洋司令官本人被埋在几十吨的建筑废墟下面了,海底光缆被切断了,卫星被打下来了……然后远在夏威夷的司令部就只能用C-17拉一飞机的硬盘飞到日本,来传递作战命令了……然后可能还要让新任战区司令官坐上一架小飞机,一路往战区飞过来——万一路上再被黑色的隐身战斗机给干下来……然后美军分散在太平洋上各个基地和日本、韩国的军队,就落入不知道上级在哪里,搞不了任何联合作战的境地了。甚至人家“鬼故事”里都已经在建议美国空军基地的地勤人员加强点训练,准备和伊尔-76、运-8上跳下来的特种部队枪战吧。用我们的话来说,这种作战方式叫“点穴战”,针对的就是美军这种“两头大”或者说“哑铃型金字塔”的组织结构。挑战与机遇并存长远来看,要实现“去中心化”,不管是空军的“马赛克战”概念,海军的“分布式火力”概念,还是陆军的“多域战”概念,在亚太地区强调的就是要减少对“作战节点”的依赖,要让部队尽可能地机动起来,并且都能够自带支持作战一段时间的后勤物资,还要能自行指挥和作战,最后组成一张更耐破坏,更扁平化的作战网络。而美国陆军在亚太,目前主要着眼点是加强陆基远程火力打击能力,要让陆军的火力能够配合海空军进行作战,这里面最优先的就是陆基远程反舰火力和高超声速中程导弹。美军的“第一多域特遣队”目前还在琉球基地拿空发射箱演练操作呢。可见,气球也只是“多域特遣队”的一个尝试,未来他们肯定还会引入更多、更先进的信息收集手段和通信指挥系统,诸如无人机、无人地面车辆之类的系统应该会是这些部队未来的标准配置。对于全世界各国来说,新军事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并存的,过去20年里,通过分析和利用美军的结构性弱点,我们抓住了他们的“七寸”,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优势,那么下一个20年,我们能否避免美军曾经踩过的坑,并建立起我们自己独具特色的、适应信息化条件的军事组织结构体系,或许将是一个更大的挑战。(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