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佳
“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一律参加生产。”80年前,为了克服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英雄的八路军120师359旅战士,与天斗、与地斗,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南泥湾掀起大生产热潮,用镢头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如今,这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在绵延不断的沟壑间传唱,一代代南泥湾人主动接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扛起新时代的老镢头,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传播者、见证者、传承者。
80载 永不磨灭的番号
8月的南泥湾,风光旖旎。驱车穿过稻香门迎面便是党徽广场。不远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虫鸟鸣鸣,千亩稻田呈现出一派江南好风光……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359旅的战士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不远处一个农家小院里,76岁的侯秀珍正叉着腰,倚着墙为来访者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燕子不时在院里飞过,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
“1941年,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中央调359旅由华北前线回防,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侯秀珍边捶腿边说,当年王震率359旅的战士们肩挎钢枪、手握镢头,雄赳赳气昂昂地横跨了芦苇荡,硬是在荆棘中开出一条路进驻了南泥湾。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时任359旅719团9连副连长。
那时候的南泥湾,大片大片的梢林一眼都望不透。
“要在这里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侯秀珍告诉记者,初来南泥湾战士们摩拳擦掌、振臂高呼,既扛枪练兵,又挥锄垦荒,任凭风云多变幻,只决心把荒山变成良田。
就这样,一场改天换地的“战斗”在这片黄土地上打响了,沉睡的南泥湾被359旅战士们用镢头“唤醒”了,359旅这个英雄的番号也响彻大江南北……
80载 劳动模范的旗帜
始终高高飘扬
“毛泽东在窑洞下开垦了一块地种蔬菜,朱德背起箩筐拾粪,任弼时在纺线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8月11日,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讲解员马倩格告诉记者,在大生产运动中,党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留下很多珍闻逸事。
有这样一张老照片,让人驻足。
照片中,一位年仅7岁的小女孩正全神贯注地用小手在纺车上捻毛线,一脸倔强。她是359旅4支队供给处干部吴成恩的女儿吴萍。
“当时,很多成年人每天能纺二三两。但小吴萍每天却能纺到一两多,是陕甘宁边区最小的劳动英雄模范。”马倩格告诉记者,小吴萍纺线的事迹让大家很受鼓舞,开荒、纺线的劲头儿更足了。
玉米堆满场、牛满山、羊满圈……至1944年底,战士们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还办起了肥皂厂、铁匠铺、纺织厂、被服厂等二十多家小型工厂,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在黄土地上上演了“南泥湾奇迹”。
80载
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
“这把老镢头,是我老父亲刘宝斋当年和359旅的战士们用来开荒种地的,另一把老镢头是我当年用来退耕还林用的。”8月11日,刮刮老镢头上的土,侯秀珍骄傲地说。
1999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延安全面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
作为村干部的侯秀珍主动扛起老镢头,带领群众在三台庄等村栽树,她的吃苦耐劳大家都看在眼里,亲切地喊她“铁姑娘”。
“老一辈人为了解决温饱开荒,新一代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栽树。”在侯秀珍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几年下来,她的镢头跟公公的镢头一样,也被磨掉了一大截。
艰苦奋斗八十载,留得鲜花正满川。
如今,南泥湾这个响亮的名字,已成为一段不老的传奇。一个个新时代的“垦荒人”再次扛起手中的“镢头”,让南泥湾精神代代相传……(据《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