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亮
无论对手带着怎样的“酸葡萄”心理挖苦颜值高的政要,在竞选和上任后的一段时间里,颜值效应依然暗暗发挥着影响。连《经济学人》都认为,领导人要达到职业生涯的最高点,长相(以及身高、肌肉、语音语调)和成就一样重要。然而,从政向来不是“一美永逸”的事,在耗尽颜值优势之前,最好能尽快展示你的真材实料。
“以貌取人”的政治逻辑
一个名为“最性感国家领导人”的网站博得了不少关注。这家网站把各国领导人按照长相排名,位列第一的是丹麦的美女首相赫勒·施密特。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排在第15位,俄罗斯总统普京则位列第33位。
在去年的克里米亚紧张局势中,美女检察官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凭借闪亮的金发和完美的五官获得全球媒体的关注,更摇身变为克里米亚的重要政治人物。
心理学家分析,选民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根据候选人的外貌来判断他们是否有能力,是否勤奋、诚实、可信。特别是在其他信息不足时,长相就成为最直观的判断标准。
当然,这种情况与当代政治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政治活动已经不再像希腊城邦社会那样局限在小范围内,可以在广场上就把观点传达到每一个人。在稍稍有些规模的社会,政治活动的大众传播就已经纳入长相这一变量,中国魏晋时期就有以容貌选拔官员的制度。
当代政治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政治人物的外貌在政治传播中被无限放大。
在美国,总统选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电视辩论。候选人团队会就场地布景、人员站位、活动范围等争得不可开交,竭力将候选人的最佳状态展现给选民。在攻击对手时,长相也是一张牌,如果长得不如对手,有人还会从对手是不是染发整容入手,暗指欺骗选民。
不仅如此,媒体在西方选举政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推动了“以貌取人”现象的存在。以色列海法大学一份研究显示,长相给新闻从业人员话题,在决定媒体是否青睐于报道某位政治人物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同样可以反过来理解,即那些长相不错的政客更愿意在媒体的镜头前曝光,他们会更加讲究穿着外形,以求更加“上镜”。
事实上,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环境的局限。印度、巴西等地的研究人员都得出了类似结论。为了探究这种政治逻辑的实际作用,政治学者们还通过数据和实验进行了分析。
政治与颜值的
实验室研究
既然西方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以貌取人”,那什么样的容貌最容易获得权力呢?容貌到底在选举等政治活动中有多大作用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者肖恩·罗森伯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到数百名女性的标准像,让200多名志愿者在这些照片中挑选他们觉得“看上去最有能力的人”。研究结果显示,这种长相有规律可循:例如,眼睛轮廓的上缘比下缘弯曲度更大,头发较短并偏向一侧或拢到脑后,发际线上有一点“美人尖”,圆脸以及拥有迷人微笑。
研究团队把这一结果带给了好莱坞的造型师。造型师们根据这些特征给女性政治人物设计了两套不同的妆容。一套可以称作“选举妆”,另一套则是“非选举妆”。
在模拟政治活动中,同样的政治人物,“选举妆”情况下能够获得56%的支持率;“非选举妆”情况下只能获得44%的支持率,差别幅度达到12%,足以左右任何级别的选举。(据《领导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