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布尔时刻折射美联盟政策的失败

  • 凌胜利

        20年前,美国因“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损失惨重。如今,持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以溃退收场。国际社会原本对美国遭受恐袭抱以同情,美国的盟国更是鼎力相助。不过,早在“喀布尔时刻”之前,美国与其盟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分歧已随着战争持续而不断增加,不少盟国纷纷撤离,美国早就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利益幷非铁板一块,美国强行将盟国捆绑在自己战车上的联盟政策注定失败。归根到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相互依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结盟对抗的思维已经不合时宜。
    强行捆绑的“志愿者联盟”
        20年前,美国发起阿富汗战争,得到了其盟国的大力支持。当时,“9·11”恐怖袭击给美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对其抱有极大同情,对恐怖组织几近同仇敌忾。不过,令世界惊诧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当时表示,“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这种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选择题,实际上是美国胁迫其他国家进行站队。对于美国的盟国而言,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才能体现联盟忠诚。
        尽管美国声称阿富汗战争所形成的是“志愿者联盟”,但实际不过是美国进行国际动员的一种手段,盟国只能纷纷前来纳“投名状”。美国在欧洲的盟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波兰和亚太地区的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国都积极参与阿富汗战争。阿富汗战争可以说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盟国追随态度最为积极的美对外战争之一。为了改变传统联盟相对僵化的弊端,美国试图打造以任务为导向的相对灵活的“志愿者联盟”。不过这种联盟也存在根基不稳、难以持久等问题。美国动辄拼凑各种任务导向型联盟也使得盟国感到疲于奔命,动力衰减。特别是随着美国对外政策道义基础的崩塌,以及美国国家实力的相对衰弱,不少盟友对美国已不再一味追随。
        20年来,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从刚开始时几乎“一呼百应”到最后成为“孤家寡人”,凸显了美国联盟体系的式微。
    盟友分歧与日俱增
        随着阿富汗战争的旷日持久,美国与盟国关于这场“反恐战争”的分歧也不断显现。原本以为阿富汗战争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谁曾想过这场战争会持续20年。随着战争伤亡的不断增加、战争开支的日积月累,美国盟友对于阿富汗战争的态度也逐渐发生改变,一些盟国或选择退出,或选择象征性参与。
        最早撤军的是韩国。韩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主要是“重在参与”,以表明对美国的联盟忠诚。在阿富汗战争中,韩国派出了210人的队伍。其中60人属于医疗队,150人属代号“茶山”的工兵队,主要为美军基地提供后勤保障,基本没有被安排作战任务。不过,韩国人在阿富汗被绑架案发生之后,韩国很快就撤回了在阿富汗的军队。2007年7月,23名韩国平民在阿富汗被绑架,其中两人不幸遇难,韩国花了2000万美元赎金,才保住了21人的性命。此后韩国觉得在阿富汗作战是引火烧身,默默选择撤离。
        随着各盟国在阿富汗的人员伤亡不断增加,利益不断受损,盟国与美国的分歧日益增加,对这场战争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削弱,或选择离开,或选择削减驻军人数,或远离危险性作战任务。阿富汗战争给美国及其盟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盟国不仅花费了大量军费,还有不少人员伤亡,面临的国际国内压力也不断增加。
        “喀布尔时刻”的溃败,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美国与盟友的关系上。美国不顾盟友的强烈反对,坚持从阿富汗撤军,并在撤军过程中忽视与盟国的协调。这让驻阿富汗的国际联军“群龙无首”,也迫使盟国在美军完全撤离之前抓紧跑路。如为了防止本国军人被遗留在阿富汗,德国国防部要求德国部队在6月30日之前完成全部撤离。英国也在7月份撤离了绝大多数驻阿英军,最后的英军甚至不得不男扮女装撤离。英国前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国追随美国撤军的决定恰恰表明英国对美国的过度依赖,给英国的外交政策带来“重大挫折”。
        20年里,美国的盟友在阿富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收获的是对美国的不信任和失望。(据《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