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如何选择的

  •     西柏坡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后因中共中央机关、中央军委机关移驻于此。

        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了中共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成为中共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选址者看中西柏坡的缘由

        周恩来把西柏坡称作“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跟随朱德20年、长期担任朱德特务员、机要秘书的潘开文,是这个“指挥所”的选址者。
        1947年3月,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开始向陕甘宁边区进犯,企图在三至六个月时间内解决陕北问题,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消灭在陕北。
        3月29日晚至30日,撤出延安的中共中央在清涧县枣林子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方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刘少奇为书记,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中央后委)进驻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为解决中央工委的驻地问题,1947年4月下旬,朱德派秘书潘开文率卫士长齐明臣及聂荣臻的一位副官处长,负责驻地选址工作。
        三人骑马从河北省平山县封城村出发,带着地图,沿滹沱河向上走出60多里,把沿滹沱河沿岸的村庄看了个遍,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场所。于是,三人渡过滹沱河,站在高处瞭望,忽见不远处一座村庄背枕高山,面临汹涌的滹沱河,西依巍巍太行山,东临华北大平原,村里村外生长着桃树、杏树、梨树、核桃树、枣树、柿子树……
        “这可是个好地方!”潘开文惊叹着,赶紧打听,得知这个村子叫西柏坡。三人随即到村里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西柏坡虽仅有几十户人家,但村民很富裕,房舍多为土木结构,沿着山脚排成一溜,不像建在平地上的村子那样集中成片。
        潘开文很快总结出此处具有别处所无法比拟的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村子适度集中,不仅能让工委机关驻扎下,日后如增加一些机关、人员,也能放得下,大家在一起工作方便;二是交通便利,此地距离华北各解放区都不远,能够及时和各解放区取得联系;三是村子较小,后边有一座便于防空的小山,且离周围村庄有一段距离,便于保密;四是虽然许多房子被日军烧了,但根基很好,全是石头,容易修复。
        “就是它了!”潘开文高兴着,立即绘制了一张地图,并在地图边上的空白处,写下几行小字:地理位置适中,正是大山与平原的交界处,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进可通向全国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
    毛主席说去“白毛女的故乡去看看”

        刘少奇、朱德一边听潘开文汇报,一边对着地图查看。突然,刘少奇问潘开文:“西柏坡是不是出‘白毛女’故事的那个村子?是不是还有个柏树传说?”
        “您去过那儿?”潘开文感到非常意外。“我没有去过,是听毛主席讲的。”刘少奇回答。
        原来,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就曾经介绍过这里。当时,针对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毛泽东曾问参会的将军们:“倘若我们战斗失利,中央往哪里退却?”
        坐在毛泽东对面的聂荣臻答道:“要是我们打输了,就退到晋察冀根据地去,那里到处是高山大岭,林深草密,便于打游击。太行山连绵几百里,水草肥美,安得下千军万马,还怕容不了我们中央机关几千人?”
        “具体是什么地方?”有人问道。“平山嘛,你们没听说过?俗话说,平山不贫,阜平不富。”聂荣臻充满信心。
        事有凑巧,1947年国民党军队
    围困延安时,平山又出了“白毛女”的故事。这些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因而还知道了西柏坡村的柏树传说:很早以前,在太行山东麓,人们遭受过一次战乱,接着又是一场瘟疫,百姓死的死,亡的亡,直闹得田园荒芜,人烟断绝。
        唯有在平山县城西60多里的滹沱河北岸,在山峦的怀抱中,有一块河谷平原,平原北面有个山坡形似冠冕。
        山腰正中长着两棵枝干高大的古柏,枝叶苍翠茂密,远远望去,显得郁郁葱葱,生气勃勃。
        后来,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庄稼人,在这里安下家来。
        他们把山上那两棵柏树上结的柏棱壳儿摘下来,撒在两面山坡上。
        过了几年,满山都长起了小柏树,无论春秋夏冬,山上一片青翠。
        他们的村子就建在柏树坡西头,因此村名就叫西柏坡。
        村前那块小平原,紧靠河畔,水源丰富,土质肥沃,盛产小麦和水稻。
        村外池塘有鱼,村里鸡鸭成群,牛羊满圈,成了太行山下的“鱼米之乡”。
        所有这些给了毛泽东极深的印象,以至于毛泽东在与刘少奇分手时,曾经就选址问题提过“你们可以先到白毛女的故乡去看看!”
    最终确定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所

        为确保万无一失,刘少奇、朱德派潘开文带领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刘少奇的秘书廖鲁言等人,再赴西柏坡进行深入考察。
        大家不仅再次仔细查看了西柏坡一带的地理环境,更注重调查了西柏坡一带党的建设、群众觉悟、对敌斗争等政治环境。
        最后确认: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柏坡距石家庄只有90公里,交通便利,可进可出;从军事上看,这一带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能攻能守;从政治上看,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群众觉悟高,民风非常淳朴;从自然条件上看,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幽静,适宜大机关居住和办公。
        中央工委最终选定西柏坡作为驻地。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刘少奇化名胡服)、朱校董。
        西柏坡纪念馆前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铜像,从左至右为周恩来、刘少奇、毛泽东、朱德、任弼时。
        随着石家庄的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体,华北大局已定;同时,中央前委转战陕北一年,与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一起挫败了胡宗南的进攻。
        于是,毛泽东便率领中央前委,东渡黄河,于1948年5月27日抵达西柏坡。
        正是在西柏坡一间只有35平方米的土砖房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指挥着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打胜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打胜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多人;历时64天,结束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入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重心”。
        同时,他向全党同志提出了发人深省的“两个务必”:“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据《新周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