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 谈兵
气垫登陆艇:不断进化的“火力搬运工”
-
王晓煊 曹栩嘉 李祥辉
今年4月,俄罗斯军队在克里米亚举行了一场大规模跨军种演习,有40余艘舰艇、约200架飞机参与。其中,摩尔多维亚号气垫登陆艇格外引人注目。早在2019年,就有俄罗斯海军高层称,摩尔多维亚号气垫登陆艇将迎来新升级。这次跨军种演习中,该艇一展身手,更加显示出俄方对该型气垫登陆艇的倚重。不仅是俄军,美军也很重视对气垫登陆艇的运用。在近日测试新型无人岸舰导弹实射效果时,运送无人岸舰导弹车的是LCAC气垫登陆艇。此外,该国新一代气垫登陆艇——SSC的批量生产合同也已签定。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气垫登陆艇的重视程度在增加。尤其是随着两栖攻击舰和新型船坞登陆舰等装备平台的列装,作为登陆力量重要的组成部分,气垫登陆艇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裙装”加身,凌波飞驰
在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中,气垫登陆艇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从外形上看,这种钟爱“裙装”的舰艇不可避免地带有柔性的观感。事实上,它却是强大攻击力的标志,一旦出现在战场便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摧毁与打击。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气垫登陆艇自身所配备武器装备较少、火力较弱。少数气垫登陆艇则配备着数量和质量均可观的武器装备,甚至可对岸上目标进行攻击。气垫登陆艇真正的威力来自所搭载的对象——坦克、步战车、导弹发射车以及相应的登陆部队。从这种意义上讲,气垫登陆艇更像是“火力搬运工”。当前,在研制气垫登陆艇过程中,各国对这种“火力搬运”能力的重视,显然超过对气垫登陆艇自身所配备武器装备水平的关注。相比于早期的坦克登陆舰船等,气垫登陆艇是名副其实的后来者。为何这位后来者能迎头赶上,并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一句话,身着“裙装”是原因之一。对登陆作战行动来说,行动的突然性和火力充足同等重要,这也是直升机和气垫船等高速投送平台进入各国军方视野的原因。换句话说,气垫登陆艇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在较短时间内把足够兵力和火力投送到位。一般来说,排水舰艇的航行阻力约90%来自船身的水下部分,要实现登陆行动的突然性,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减少这种阻力。在这方面,英国的设计人员最早创立完整的气垫理论,建成了世界上首艘气垫船,此后又在气垫船底部周围设置了柔性封闭装置——专用“围裙”,实现了将船体托离水面,使得气垫船可以在空气中快速前进。此后的发展,渐渐使气垫登陆艇在运行原理上趋于统一:以航空发动机、高速柴油机或燃气轮机为动力源,在气垫登陆艇的周边围上一圈用尼龙橡胶布制成的柔性“围裙”,用大功率风扇向船体底部的“围裙”内快速压入大量空气,将船体部分甚至全部托离水面,减小水对船体的阻力。另外一些大功率风扇向后吹动,像早期飞机使用螺旋桨动力装置那样形成向前的推力。如此一来,气垫登陆艇就成了凌波舞者。后来的试验与实战化运用更是证明,气垫登陆艇不仅能在水面上航行,在陆地或沼泽上也能来去自如,这大大拓展了登陆舰船的可登陆范围。如今,很多气垫船的速度都超过了50节,这为达成登陆行动的突然性提供了较大可能性。多国研发,竞相列装数十年来,英国、俄罗斯、美国、芬兰、韩国等国先后在研发气垫登陆艇方面取得成效,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采取购买方式装备了该类舰艇。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具有研制气垫登陆艇的能力。在各种因素影响推动下,气垫登陆艇的发展理念、路径、方向有了明显不同,并呈现出气垫优势与其他排水舰艇相结合的“嫁接”趋势。作为最早研制气垫船的国家,英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对诸多不同类型的气垫船进行过一系列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当时所列装气垫船的类型。苏联研发的气垫登陆舰艇类型多、数量大,块头上有大有小。一些类型的气垫登陆艇至今仍在使用,其中块头较大的有鹳级、欧洲野牛级等。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舰能部分反映出俄罗斯现役气垫登陆舰的一些特点——块头大、速度快、运力强、火力猛等。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555吨,最大航速60多节,能够携带主战坦克、装甲车、两栖坦克等装备迅速登陆。此外,它还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箭发射装置、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AK-630自动火炮等。1997年进入俄罗斯海军服役的布拉风级双体气垫护卫舰,也继承了这一特点。这种部署在黑海舰队的近海作战平台,排水量达750吨,最大航速55节。舰艏76毫米口径的火炮、舰桥两侧的四联装“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备弹20枚的“壁虎”防空导弹、30毫米口径的6管火炮、14.5毫米口径的机枪等,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布拉风级双体气垫护卫舰并不算是气垫登陆舰,而是一种“表面效应”艇,它更像是双体排水舰艇与气垫原理的一种“杂糅”,从而集双体船与气垫船的双重优势于一身。与欧洲野牛级这种全垫升式气垫登陆舰相比,布拉风级双体气垫护卫舰更接近于侧硬式气垫船。侧硬式气垫船最主要的特点是舰体两侧有两片钢制硬式侧壁。与全垫升式气垫船航行时气垫都在水面之上不同,这两片钢制硬式侧壁自始至终插在水中,从而获得较好的操纵性和航向稳定性。但侧硬式气垫船也有缺点——只能在水上行驶,而不能直接上岸。虽然舰艏与舰艉都由柔性充气“围裙”包覆,但布拉风级双体气垫护卫舰与侧硬式气垫船有着明显不同——它向前的动力装置不是大推力风扇,而是传统的双轴主螺旋桨。这正是气垫优势与其他排水舰艇进行“嫁接”的成果。美国在气垫登陆艇研发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其研制的LCAC气垫登陆艇,起始即被要求能够进入坞舱。美军宣称LCAC可以适应世界上七八成以上的海岸线,但在实际使用中,它满载状态下的通过性并不好。2010年,美军开始实施新一代气垫登陆艇项目——“岸舰连接器”SSC,旨在替换LCAC。据称,SSC与LCAC在运作要求上基本相同——在距目标10千米以上的近海与登陆舰分离,15分钟内将人员和装备送上海滩。但SSC的运载能力和动力有所升级,尺寸仍依据海军船坞登陆舰的坞舱大小设计。不断进化,任重道远气垫登陆艇具有诸多优长,在军事上有着广泛的用途。航速快。一般的气垫登陆艇最大航速超过50节,在战斗装载情况下,仍能以30节至40节甚至更高的航速航行。适应性强。受潮汐、水深、抗登陆障碍及近岸海底坡度、底质的限制较小,不需要特殊码头停靠。具有一定抗损伤能力。通过持续向“围裙”充气与泄气的设计,气垫即使被子弹洞穿,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作为衔接海上和岸上作战的重要装备,气垫登陆艇也有短板。它的体形不能设计得过大,以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舰为例,要同时兼顾体形大、高航速、强火力,造价会非常昂贵。在大风浪中航行,气垫登陆艇的失速现象明显,容易侧飘。侧硬式气垫登陆船虽然运量、航程、速度增加,但只能止步于水面……在日趋复杂多变的作战背景下,要在今后更好地完成任务,气垫登陆舰艇也需不断进化。一是高航速。两栖登陆作战中,为保证安全,运输人员和装备的母船应尽量远离海岸,这无疑会增加两栖登陆载具的“冲刺”距离。这意味着在相当长时间内,高航速仍是对气垫登陆舰艇的重要要求。二是高可靠性。气垫登陆艇的可靠性来自多个方面——故障率低、防护力高、抗毁伤标准高、寿命周期长等。从世界范围看,现役的气垫登陆艇甚至一些新研制装备在这方面差距都不小,这就意味着,解决高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将成为世界各国研制气垫登陆艇的必然课题。三是多功能化。目前气垫登陆艇的发展已显现出多功能化趋势。除了由近海登陆向借助两栖攻击舰等实现远程投送转型外,它还更多地承担起伤员转运、扫雷排雷、辅助反潜、抢险救灾等任务。在今后,出于成本和综合效益等方面的考虑,未来的气垫登陆艇很可能在“专业更专”的基础上,做到对这些功能的更好兼顾。四是无人化。对气垫登陆艇的未来愿景,有专家认为,无人化的浪潮也将最终波及气垫登陆艇。当前,不少气垫登陆艇已经能够实现人员和装备“脚不沾水”式的投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一些国家对作战机器人的研究成果,都在客观上增加了气垫登陆艇无人化的可能性。(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