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噩梦”,对于全球受半导体等关键零部件短缺、港口堵塞、劳动力短缺、物价上涨等问题冲击,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近来这样形容。欧美国家面临的困境尤其受关注。
在美国,有媒体惊呼“一切都不正常了”,在荷兰鹿特丹港,一些船只需要等待200个小时才能卸货,在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一批装满圣诞节礼物的货船因无法卸货而不得不开往其他地方。当地时间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一些发达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进行下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陷入供应链紊乱泥潭。其中,对美国的经济增速预期从7月预估的7%下调一个百分点,在七国集团(G7)中,这一增长预期降幅最大。美国总统拜登很着急,他计划在当地时间13日会见一批高级官员和企业高管,希望跟他们共同“大干90天”以缓解供应瓶颈问题。有外媒提到,中国也受到此轮全球供应链危机的影响。不过13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学者表示,供应链紊乱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对外依赖程度,以及产业、行业体系是否完整。中国自身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并且较早控制住疫情,所以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太大。
白宫要“大干90天”
西方国家政府正在采取行动应对供应链混乱问题。英国财政大臣苏纳克12日呼吁,G7应该更紧密地合作,以解决阻碍经济从新冠疫情中恢复的供应链中断问题。
美国总统拜登则计划在13日与高级官员和利益相关方举行会谈。据CNN报道,参加协商的人员来自港口运营方、卡车司机协会、工会,还有沃尔玛、联邦快递、UPS等公司的高管。白宫希望与他们合作“大干90天”直至年底,以缓解供应链瓶颈问题。洛杉矶等港口将全天候运转。13日,拜登还将就全球供应链问题发表讲话。
路透社称,白宫近期一直在努力解决从肉类到半导体等各种产品的供应短缺问题。美国政府在6月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在8月底任命了负责美国港口事务的“特使”。
对于供应链混乱的缓解前景,外界看法不一。CNN引述穆迪公司的分析称,供应链问题“在好转之前会变得更糟”,“前方乌云密布”,原因在于各国的抗疫方式存在差异,以及全球缺乏“协调一致的努力”以确保全球物流和运输网络的平稳运行。而一些美国大型银行的高管们则乐观认为,供应链应该能在数月之内恢复正常。英国《金融时报》13日引述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的话说,“现在是最糟糕的时候,庞大的市场体系会自行调整”。不过,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的高管坦言,他们最初低估了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带给全球供应链影响的程度。
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13日对记者表示,全球供应链波动状态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果疫情未完全遏制,供应链很难完全恢复正常。疫情结束后,调整、稳定供应链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中国也受到影响?
一些外媒提到,此轮全球供应链危机波及中国。《纽约时报》12日报道说,有数百艘船只停靠在中国港口,德国电视一台则称,由于芯片短缺和电力问题,中国9月的汽车销量相较一年前下降近20%。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太大。”霍建国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率先控制了疫情,较早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后来中国对全球短缺物品的应急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经济的循环和自身拥有的产业链、供应链基本上是稳定的,只是在某些尤其依赖进口的原材料或者其他产品上,中国会受到全球供应链混乱的一些影响。另外,其他国家供应紧张或者价格上涨可能导致中国的生产线需要调整供货体系来应对。
在12日发布的报告中,IMF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8%,相较于7月时的估算仅下调0.1%。法新社称,有分析认为,中国正面临房地产市场疲软、煤炭价格上涨、供应短缺等问题,但8%仍然是中国自2011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率。
总体来看,IMF的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势头趋缓。路透社报道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为艰难,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因为疫情而恶化,这些因素抵消了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近期增长前景的强劲势头。IMF将对尼日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的增长预期上调,另外印度的增长预期保持不变,仍然是9.5%。
报告还说,“疫苗鸿沟”加剧经济前景的“危险分化”,因为低收入国家的96%人口尚未接种疫苗,这些国家将面临更长期的低增长和愈发严重的贫困问题。
另外,IMF称,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通货膨胀风险阶段。尽管该组织认为,通货膨胀将在2022年中期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但它警告称,如果供应链危机的持续时间和破坏性超出预期,通胀的负面影响或进一步加剧,这可能导致各国央行提前收紧货币政策,从而抑制经济复苏。(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