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从1941年至今,80多年的漫长岁月并没有让波兰人忘记曾经遭受的苦难。虽然在纳粹德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关押最多的是犹太人,遇难者中九成是犹太人,但屠杀行动最初的受害者是波兰人。另外,最初被逼迫处理遇难者尸体,从而见证纳粹反人类暴行的,也是波兰人。
用波兰囚犯测试毒气效力
1940年,纳粹德国攻下欧洲多国,并在这些被占领的国家强行推行法西斯“新秩序”(类似日本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奴役各国人民,自然遭到有力的抵抗。为此,纳粹建立了多座集中营,专门用来关押和杀害无辜民众和战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它被称为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最大的杀人工厂”。
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有很多非犹太人,包括波兰人、苏联人和吉卜赛人。第一批被纳粹用毒气处死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关押的波兰囚犯,他们死于一项所谓的“安乐死”计划,旨在除掉“无法治愈的病号”。屠杀的场所并不在奥斯维辛,这些人被运送到位于索能斯泰因的“安乐死”设施,再用一氧化碳毒死。
后来,又有病号需要“处理”。这时纳粹已在奥斯维辛建成了毒气室和焚尸炉,认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1941年9月,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首次集中处死了250名囚犯,其中大部分是波兰人。他们是从集中营的医院中被挑选出来的,一方面“省去了治疗的麻烦”,另一方面也被用于测试德军开发的齐克隆B型毒气的效力。
奧斯维辛早期的死难者大都是波兰人和苏联人。1941年晚些时候,有约600名苏联战俘被送进了奥斯维辛的毒气室;1942年6月11日,关押在一处监禁地的320名波兰囚犯在奥斯维辛被处死;同年8月3日,纳粹又从医院里挑出了193名患病的波兰囚犯,把他们押到地堡内,用毒气杀害;1942年8月29日,德国人以同样的方式处死了一批波兰囚犯,多达746人。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波兰人弗拉迪斯拉夫·汤米切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后来我们才明白,波兰囚犯和苏联战俘都是试验品。纳粹用这些人测试毒气的效力和屠杀设施的效能,从而为大规模处死犹太人作好准备。”
“红屋”和“白屋”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屠杀设施包括毒气室和焚尸炉,用于大批量地处死犹太人。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设施并非最初就设计好的,而是根据“需要”逐步建造的。1941年到1942年,纳粹选中了奥斯维辛一片树林旁的两栋房屋,将其改建成毒气室。这两栋房子一栋被称作“红屋”(一号地堡);另一栋被称作“白屋”(二号地堡)。从1941年秋到1942年春,“红屋”和“白屋”相继投入使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其实当时纳粹对该集中营的正式称谓是“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这是因为位于比克瑙的一些设施是不可或缺的。
1942年5月,因为要维修烟囱和锅炉房,奥斯维辛主营区的焚尸炉暂时关闭。所有尸体都被运出奥斯维辛,送到比克瑙,扔进那里的大坑,然后用生石灰和土掩埋。所以,奥斯维辛死难者的尸体并非全部被焚烧,还有一部分被掩埋了。焚尸炉修好以后,奥斯维辛主营区里的焚尸工作便又恢复了。
从1942年中开始,一批批犹太人被定期送到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纳粹开始在这里实施灭绝犹太人的计划。自那以后,处理尸体的工作主要在比克瑙进行,而不是奥斯维辛,因为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频出故障。由于待处理的尸体太多,德国人决定在比克瑙的大坑中先焚烧尸体,然后再掩埋,以节省空间。
不肯赴死的人全部被枪杀
纳粹党卫队负责对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和焚尸炉进行管理,“脏活累活”他们就强迫囚犯去做。搬运、焚化尸体,清理屠场,以及在比克瑙挖掘埋尸坑,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由囚犯组成的“特别工作队”完成的。“特别工作队”最初的名称是“焚尸场工作队”,指的是奥斯维辛主营区的焚尸设施启用后,被派去那里工作的囚犯小队。
1942年5月,“特别工作队”引入了犹太裔囚犯,由波兰人和犹太人共同组成。纳粹还选择一批囚犯,组建了一支新的小队,称为“费舍尔工作队”,这支小队附属于“特别工作队”,听命于集中营内的纳粹党卫队。
组建“费舍尔工作队”,是因为自1942年5月起,大批犹太人被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越来越多的尸体需要运送,集中营需要一支特殊的小队来执行这项任务。毒气室启用后,特别是大批犹太人被处死后,运输尸体的人手不够用了,于是就有了“费舍尔工作队”。这支小队除了运送尸体,还要进行焚化尸体前的准备工作,并在毒气放完之后清理毒气室。
弗拉迪斯拉夫·汤米切克回忆,在整个奥斯维辛大约有500名“特别工作队”的成员,其中约一半是波兰人,另一半是犹太人。纳粹党卫队选了一群来自斯洛伐克的犹太人。这群囚犯大约有200人,其中30~50人被派到“红屋”的地堡里面工作,其余的人则到比克瑙,负责挖坑和填埋尸体。另一队犹太囚犯由大约50名男性组成,被派到“白屋”工作。
在二战后有关纳粹暴行的影片中,能看到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被逼脱光衣服,走进毒气室。事实上,最初被杀害的犹太人都是穿着衣服的。他们死后,由“费舍尔工作队”的人把尸体上的衣服脱下来。后来由于被处死的犹太人太多,于是从1942年6月底起,走向死亡的人们在进入毒气室之前被要求脱光衣服。1942年8月,纳粹在奥斯维辛设立了专门的“脱衣室”。 “费舍尔工作队”的队员要确保囚犯在进入毒气室前尽快把衣服脱掉,他们还需要清理院子。如果那些脱光衣服进入毒气室的囚犯留下了什么东西,就由工作队的人收集起来。
囚犯脱衣之后,工作队队员便带他们进入毒气室。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把那些起了疑心、紧张不已的人隔离出来,以防扰乱其他囚犯的情绪。“特别工作队”的人带着这些被隔离出来的人,还有毒气室塞不下的人,来到地堡后面的一个地方——纳粹党卫队会将他们全部枪杀。
“欺骗是屠杀罪行的中心原则”
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是怎么让那么多犹太人进入“死亡浴室”的?对此,波兰幸存者丹努塔·切克用一句话来解释:“欺骗是大屠杀这一罪行的中心原则。”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入口处,贴着一条标语——“劳动会使人自由”。纳粹正是用此种谎言,让犹太人走入地狱。为了屠杀上百万犹太人,纳粹把他们从聚居区用火车运到“死亡集中营”,却骗犹太人说,“这是组织他们去欧洲其他需要劳动力的地方务工”。上火车后,狡猾的纳粹分子还煞有介事地与犹太人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很多失去警惕的犹太人拖家带口,带着细软以及劳动工具来到集中营。
除了哄骗,还有威胁。纳粹会认真地清点火车车厢里的人数,并声称,如果有人逃跑,那么逃走多少人,就会在剩余的人中枪毙同等数量的人,以此警告犹太人“放聪明点,不要毁约”。到了“屠场”,纳粹“做戏做全套”,让先到的乐师在火车站演奏乐曲,欢迎后到的人。奥斯维辛甚至建造了一个仿真的“火车中转站”,设施一应俱全,以此表示“人们可以顺利地离开”。
为了让犹太人毫无顾忌地进入毒气室,纳粹分子编造称这是“防止传染病蔓延的保健措施”,确保犹太人都进入“死亡浴室”。他们不仅给犹太人发放肥皂、毛巾,还说会把他们的衣服认真地清点、登记,“便于认领”。为了能以假乱真,纳粹还在毒气室里装上假的淋浴器,让毒气室看上去和浴室一模一样。
据丹努塔·切克回忆,在犹太人进入毒气室前,旁边的纳粹分子“一脸真诚”地催促他们“快点,不然水都要凉了,其他人还等着呢”。在16米见方的毒气室里,一次可以毒死上百人,一天最多可以毒死6000人。
“说不尽的无耻和残忍。善良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大屠杀的惨痛历史,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毕竟像辛德勒那样的仁者,在当时的疯狂环境中少之又少。必须从源头遏制这种反人类的行为。”丹努塔·切克说。(据《检察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