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反制后果令美舆论提心吊胆

  •     12月6日,拜登政府正式宣布不会派出美国官方代表团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于美国“试图以谎言、谣言干扰北京冬奥会”,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对美方表态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将作出坚决反制。”随后几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跟风美国,宣布“不派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中国驻三国大使馆先后予以回应。
        另据消息,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中方已经邀请普京出席开幕式,目前正在同中方就具体细节进行商讨。
        对于美国一味和中国搞对抗,美国舆论界担忧已久。美国《华盛顿邮报》表示,“一味对抗、打压中国并阻碍中美间的交流,将是一场灾难。”《纽约时报》在一篇标题为《与中国的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文章中表示,与中国对抗“会让美国付出高昂代价”。
    请拭目以待,
    中国会让美国付出代价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12月6日表示,拜登政府将不会派出美国官方代表团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被舆论界认为美国正式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美方表示,不派出美国政府官员参加冬奥会,但不阻挠美国运动员参加比赛,理由是,“中国‘侵犯人权’”。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还声称,白宫方面将与盟国和美国国会就此议题合作。
        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称,两名美国知情的官员透露,尽管拜登政府没有对欧洲盟友施压,但如果这些盟国派出部长级高级代表团出席北京冬奥会,“美国将感到失望”。随后,澳大利亚政府看懂了美国的“暗示”,第一时间跟风作秀。新西兰政府则表示不会向北京冬奥会派出部长级外交代表,理由“主要与新冠疫情有关”。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发言人表示,根据奥运规则,各国政要出席奥运会由本国奥委会发出邀请。是否邀请是由该国奥委会决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澳方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取决于澳运动员的表现,不取决于澳官员是否出席,也不取决于某些澳政客的政治作秀。
        据路透社12月8日报道,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当天确认,将没有大臣或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并宣称这是“实际上的外交抵制”。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表示,我可以确认的是,中国政府未曾邀请英国政府部长或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既然英国政府的政策是不支持抵制体育,它就不应搞什么“事实上的外交抵制”。
        据美联社消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12月8日表示,加拿大将加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队伍,以所谓人权问题为理由“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不派“外交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就此表示,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发言人指出,在未受到邀请的情况下,加方炒作“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完全是政治自嗨。
        路透社8日报道称,美国的其他盟友对“抵制行动”反应迟缓。日本《产经新闻》8日援引未透露姓名的政府消息称,在美国宣布“外交抵制”之后,日本“正在考虑”不派遣内阁成员参加奥运会。韩国外交部发言人崔泳杉7日表示,韩方始终支持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意大利政府消息人士7日表示,意大利不打算加入美国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外交抵制”。
        而针对德国候任外长贝尔伯克“考虑抵制”的言论,新上任的德国奥委会主席维克特怼得直接:“让我把话说清楚,贝尔伯克女士不要太过分,‘抵制’从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7日表示,美方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基于谎言、谣言试图干扰北京冬奥会,这只会让人看清美方的险恶用心,只会使美方更加丧失道德和信誉。他表示,中方对美方表态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将作出坚决反制。
        8日,有记者问“对于美国‘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反制措施是什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我们已经表明,美方将为其错误行径付出代价,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中国誓言反制引猜测
        美国表演“抵制”北京冬奥会,中国如何反制引发外界猜测。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赵立坚7日的讲话称,“美方应停止将体育运动政治化,停止干扰破坏北京冬奥会的言行,否则将损害两国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对话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退休教授时殷弘表示,目前仍难以预计中国具体的反制措施。
        另有国际分析人士认为,重点在发言人的一句话,“否则将损害两国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对话合作。”目前中美对话集中在能源、气候变化、军事互信和双边贸易等几个方面以及几个重要的国际地区上。
        首先,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11月10日,中美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中美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如果美国的所谓“外交抵制”导致双方对话渠道的关闭,将是美国难以承受的结果。
        其次,疫情严重的美国面临着经济困局,供应链短缺、石油危机令美国陷入泥潭,而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能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的国家,美高官包括总统多番向对中国请求合作,以摆脱经济困境。炒作“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无疑是对中国的严重挑衅和国际声誉的打压,如果引发中国反制,停止中美合作对话,将直接击中拜登政府的“经济病”。
        再次,在中东、朝鲜半岛等国际地区问题上,没有中国的参与实在难以想象,美国在这些地区的一切行动都将困难重重。
        实际上,美国一直在寻求和中国对话,寻求中国帮助。10月9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中,拜登便提出搁置争议,在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合作。之后拜登又主动提出要求,安排了中美首脑视频会晤,试图进一步与中国沟通。10月26日,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请求下,她得以与中方视频通话,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多双边领域合作进行了交流。11月30日,美国前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降低关税有助于缓解美国通胀问题。雅各布建议中美展开接触,让关税问题得到解决。
        近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参加里根国防论坛时表示,美国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军方高层的开放沟通渠道,以减少风险,防止误判。
    美方边炒“外交抵制”
    边担忧中国反制
        尽管几乎所有美国媒体都把美国政府的举动称为“外交抵制”,但白宫却忸怩作态称,不倾向于用“外交抵制”这个词来称呼美方的决定。普萨基称:“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称呼它。我只想提醒你们,当你们使用‘外交抵制’这个词时,会让人们回想起1980年。而我们不是这样,美国运动员将参加(北京冬奥会)。我们将在家里为运动员们加油。”
        美国媒体直接将白宫的遮羞布扯下来,CNN称,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6日表示,拜登政府将不会派出美国官方代表团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此正式宣布美国“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在此之前,《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已多次预测,拜登政府将在本周宣布这一消息。
        美国媒体反复发出这种预报之时,也在担忧中国的反制手段超乎预期。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频频表示,中国的反制手段会让美国付出更大的代价,美国对中国的打压非常不明智,“新冷战、“对抗”等词语频现报端。
        实际上,这是美国舆论界对美国搞“打压中国”的长久担忧。
        《华盛顿邮报》曾经发表文章表示,一味对抗、打压中国并阻碍中美间的交流,将是一场灾难。文章指出,美国政府频频攻击中国,发表好战且带有冷战思维的言论,包括打压中国企业、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将疫情责任“甩锅”给中国等等。
        《华盛顿邮报》文章表示,美国安全首先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灾难性的气候变化,而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有意义地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最后指出,美国军方及其工业联盟已在制定战略,借扩充军备对抗中国。美国政府对中国科技公司进行了打击,削减中国在美投资,甚至切断了中国学生和学者在美国学习的通道。但这一切不是成功的秘诀,而是一场灾难。
        早在2020年7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与中国的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文章称,世界各国同美国和中国都有牢固的安全和经济联系。就连时任美国务卿蓬佩奥都承认,“中国已经深深融入全球经济。”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12月7日刊文称,当美国准备“抵制”时,中国证明了谁更强大。
        西班牙《体育世界报》网站12月7日称,美国宣布外交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种政治姿态,不会影响该赛事的举办。此外,据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12月7日报道,放弃参加奥运会的具体影响往往是零。
        俄罗斯《独立报》指出,美国多数盟友目前仍按兵不动,欧盟表示决定权在各成员国。国际奥委会说它会保持政治中立。至于莫斯科,任何中立都无从谈起,因为跟中国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它不只不会支持攻击北京,还认为对中国内政的干预是不可容许的。(据环球网、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