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看点
参谋长死了,印军的改革会人走茶凉吗
-
王世纯
近日,印度最高职位军官“国防部参谋长”因意外事故身亡。根据印媒12月8日消息,印度空军一架Mi-17V5直升机坠毁,机上共有14人,包括现任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他的妻子玛杜丽卡·拉瓦特在内的13人在事故中摔死。作为莫迪新晋提拔统帅三军改革的“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的死亡对于印军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而在印军强推“改革”的关键时刻,拉瓦特的死又无疑为试图“强军”的印军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就在比平·拉瓦特死后,印度网民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不少矛头指向了印军内部,称印军因为拉瓦特推行的激进改革触犯了印军不少派系的利益,使得印军内部不惜“铤而走险”最终暗杀他。印度网民的义愤填膺反映出这位参谋长还是颇具声望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位印军“国防参谋长”的一生以及他摇摇欲坠的“强军改革”。
众望所归的国防参谋长
对于讲究出身的印度军队来讲,1958年出生的比平·拉瓦特的家庭背景可谓“显赫”,作为曾经的“刹帝利”中的军队系统后裔,拉瓦特是“将帅之后”,祖上数代都是军队高官,他的父亲拉楚·辛格·拉瓦特更是印度陆军系统的中将。“勋贵”出身的拉瓦特从小就励志在印军系统内成就一番大事业,为此,他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不俗的气质,成为了一名“做题家”。刻苦努力的拉瓦特获得了马德拉斯大学战略与国防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然后进入惠灵顿国防参谋学院和美国堪萨斯州利文沃斯堡的高级指挥培训班学习,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国外背景。1978年拉瓦特正式毕业,被授予印度陆军最高殊荣“荣誉之剑”。长期接受英系军队“贵族军官精神”熏陶,拉瓦特在学习过程中“志向远大”,决定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改善印度军队。1978年12月,拉瓦特正式加入印度军队,1979年1月进入他父亲曾任营长的第11廓尔喀步兵团第5营服役。该部是中印实际控制线东段的“精锐部队”,同时也是解放军1962年反击战中的手下败将。在1987年的中印边境桑干河谷冲突中,作为该营指挥官的拉瓦特率领部队挺近达旺地区,同我军边防部队展开了严酷的对峙。由于其长期对抗中国的经历,加上1987年印军在边境摩擦斗争中的失败,拉瓦特认识到了我军的战斗力和战斗决心,因而将我军视为印度最大的“敌手”。同时,拉瓦特也在屡次犯我边境的斗争中总结了印军东线部队的不足。这些基层服役的经验,促使拉瓦特下定决心,日后要推行改革,重视中印边境军事斗争准备。2014年5月,印度人民党(BJP)赢得大选,莫迪出任总理。为了提升军队的支持,印人党当局自执政以来,不断在印度东西北三个边境进行“日拱一卒”的军事摩擦,通过制造“军功”提拔有威望的“少壮派”军官,从而推进印军改革。在这一系列军事摩擦中,比平·拉瓦特就是“军功派”军官中的代表人物。高贵的出身、显赫的战功和扎实的基层部队经验,让拉瓦特成为印人党正在推进的“军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带头人”。作为国防参谋长,拉瓦特兼任与陆海空三军种相关事务的国防部长首席军事顾问,负责协调印度海陆空三军所有部队的行动,特别是还负责与政府协调国防技术和武器的采购问题。拉瓦特上任后曾表示,国防参谋长的职责是使印度三军联合起来并作为一个团队工作。在莫迪授意下,瓦拉特获得了“开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前所未有的权力,正式开始了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之旅。印度版的“军改”由于印度国防部缺乏统一指挥领导机构,各个军种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军费资源“内斗不断”,最终演变成谁和现任政府“政军关系好”,谁个人威望、门阀实力高谁就有资源。为了改变印军内耗不断的指挥体系和层级结构,拉瓦特着手推动一体化作战:计划对印度军队进行整体的重组,打破原有17个单一军种司令部,筹建四个跨军种的战区司令部。可能是长期和我军对峙的缘故,拉瓦特战区司令部的理念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抄我国的战区改革的理念——战区主战,军种主建。而在脖子以下改革方面,见识过解放军“军改”成就的拉瓦特,也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印军,修改印度陆军已经过时的编制。但是,由于军种地位不平衡,印军是一支“瘸腿的巨人”,印军的作战编制大,但其符合现代化战争的主要技术装备集中在编制庞大的装甲师、旅里,虽然这些部队冲击力很强,但其相应的合成人才培养少,动员时间长,不符合印军立体合同作战和“冷启动”战略的国防需求。在过去几次对峙中,印军的装甲部队总是“姗姗来迟”,在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有关部队抵达战位以后才迟迟抵达前线后方的集结点。此外,在印军军内斗争地位较低的军兵种,相应装备都极度落后,印军的炮兵、防空导弹兵极度落后,装备水平仅为上世纪60年代水平,甚至不如“军改”前的解放军炮兵,而印军由于将有限的资源提供到了装甲兵等地面突击兵器上,在电子战、信息化、雷达防空网络等现代化战争中“节点”力量的投资中极为有限。长期在印度军种之争处于劣势的印度海军,由于难以获得资源,其主战装备更新缓慢,甚至面对解放军的护航编队都很吃力。拉瓦特重视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提出军队现代化不可能在朝夕间实现,因此必须保持装备更新,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密切关注新兴技术,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军事作战能力,才能实现现代化。为了进行军事现代化,拉瓦特趁着莫迪“横征暴敛”带来的财政扩张的东风,将印度军费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除此以外,在一线基层部队吃过苦头,深谙“印度步兵不容易”的拉瓦特也将资源倾斜到了单兵装备上,不仅仅采购了大量防弹衣和单兵防寒用品,还提升了印军单兵的装备质量。就在拉瓦特死亡前一周,印度终于敲定俄罗斯的60万AK-203步枪大单,印度陆军的步兵自此拥有了现代化的单兵枪支。2017年1月1日上任次日,拉瓦特强硬表态称,印度不畏惧同时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爆发战争,印军已准备好两线作战。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也一再宣称:只要他活着,就不允许中国战胜印度。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拉瓦特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信守承诺。阻力重重拉瓦特军改的宏伟蓝图刚刚展开,大部分改革举措仍处于筹备阶段。可以看出,拉瓦特的改革看起来都是向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能极大地提高印军治军建军水平,帮助印军完成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将印军变成一支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但是,军队是由人组成的,对于军内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军种内斗不断的印军而言,拉瓦特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然会得罪大量既得利益团体,如一体化作战改革,在筹备过程中就遭到印度空军、印度装甲兵的强烈反对。这使他的改革“寸步难行”。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印军装甲兵、空军航空兵出身的高级将领多,因此军内话语权极大。进入21世纪以后,印军一方面拥有比肩中美俄的装甲兵、超越国力的庞大航空兵编制,另一方面其单兵装备、炮兵工程兵等辅助兵种装备落后世界主流水平数十年,但其军兵种主官在印度军内显然没有什么太多“发言权”。而修改这种资源分配不平等,显然印军到今天也没有吵个明白。在此基础上,不管是莫迪推行的“三军参谋部”,还是拉瓦特心心念念的战区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到高级军官团体和军种间的根本利益,都只会步履维艰。就算没有这次印军的事故,比平·瓦尔特的军事改革也很难继续下去了。莫迪的民粹压力迫使印军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不断提升对峙的烈度,而对峙的结果是,印军先后经历了2019年印巴边境斗争的失败,随后又在2020年的中印西部对峙中处于下风。这两次失败,无疑是印军长期弊端暴露的结果,同时也是莫迪冒进政策的必然下场,但作为军方第一责任人的比平·瓦尔特无疑要“背锅”,接受反改革派的指责。这些弊端都是比平·瓦尔特要改革印军的理由,如今却成了既得利益者反对他改革的借口。如今,斯人已逝,比平·拉瓦特和他的妻子在登机之前也许下了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根据拉瓦特亲属透露,拉瓦特此前曾透露想在家乡给自己盖一所新房子,还表示他会要求政府修建一条连接村庄的汽车公路。作为一个军人,拉瓦特虽然是印度种姓政治、门阀政治的产物,但他毕竟是穷其一生在为理想、为了印度利益奋斗的。但显然,没有经受过唯物主义熏陶的他无法将家乡没有道路和印军无法完成改革联系起来。(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