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军“旅改师”又领先了吗

  • 席亚洲

        近日,美国陆军公布了新的军事改革的指导文件《路线图2028-2029》,这份文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看看美军又拿出了什么“牛黄狗宝”,对于未来潜在的军事斗争又有什么意义。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实已经有不少相关的评论在具体探讨美军这次新《路线图》中制定的多种类型的师级单位的强弱、作用等问题。
        但我们还是从最基本的问题先看起,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来的,那么美军这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先说明白这个,咱们才能具体分析他们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究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拖延疗法呢,还是真的能够做到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路线图》中队改革措施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条就是:“大规模作战行动能力”缺陷。
        21世纪初信息化大潮中,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改革派”们推出了FCS“未来作战系统”概念,准备用“网火”导弹替代火炮,用轻型装甲车辆替换现役重型装甲车辆,最终实现用一支可以空运迅速赶到战场的部队,正面击败敌方传统的重型装甲集群。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过于脱离实际,其中几种关键性武器装备最终被证明在可以预估的未来都无法实现,最终失败。
        从2010年后,世界形势在短短十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军在亚太和欧洲面临的主要对手都大大强化了自身的作战能力。按照美军的评估,根据美军模式建立的台湾地区武装集团的军团级单位,其综合作战能力可能仅能和对手的重型合成旅级单位相当。这也是美军近年来向台湾地区出售相当于美国一个装甲旅级战斗队的武器装备的原因,然而这样的一个美军装甲旅其实由于缺乏新质作战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也仅仅在现代化坦克、装甲车辆的数量上与对手相当,实际综合作战能力可能仍然只是对手的几分之一。
        美军在对其研究后发现,自己规模大得多的装甲旅级战斗队因为缺少这些新质作战能力,竟然很可能被对手规模小得多的部队摧毁。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发现经过多年军改,自己变成了一支只能快速调动,镇压缺乏现代化武器装备弱敌的军队,一旦与对等对手展开正面的大规模较量,几乎是必然吃亏的。
        这就是美军这次军改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大规模作战能力缺陷”。
    修修补补的应对已于事无补

        那么其实这件事吧,美军这几年来也一直都在说,天天说要“应对正规战争”、“准备对抗对等对手”,但主要都是在搞新装备,对编制体制调整呢,直到这次的《路线图》之前,依然只能说是在修修补补。
        在这次发布《路线图》之前,美国陆军主要在新编制体制方面进行的变革就是设立“全域作战特遣队”,这个组织方式,也是一个“过渡性”单位,在欧洲,“全域特遣队”相当于一个自带电子对抗、电子侦察、通信情报、无人机、高空气球和机动短程防空单位的火箭炮旅;在亚洲,“全域特遣队”相当于一个自带各种辅助单位的战术导弹旅。
        从根本上来说,这个“特遣队”和俄罗斯的“合成营”类似,只不过,俄罗斯的合成营支援的是东乌克兰亲俄武装这样的乌合之众,而美军多域旅支援的是看起来装备精良但编制体制、组织方式已经与时代脱节的美军各种“旅级战斗队”。
        换言之,在欧洲如果近期发生局部冲突,地面战场其实是掌握着远程打击火力的“多域特遣队”和“合成营”在斗智斗勇,而旅级战斗队的地位,就直接跌落到和亲俄武装一样,前排填线而已了。
        至于在亚洲呢,陆军几个多域特遣旅也好,海军和陆战队的“分布式杀伤”,空军的“马赛克战”也好,各个都想着靠自己一个军种就能对抗对手三军融合的作战体系的优势……基本就是在搞笑了。
        多域旅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作为非常时期的过渡举措。美国陆军这次的长期计划又如何呢?
    “消耗战”?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按照这次的《路线图》,美军未来将把现有的若干旅级单位合在一起,恢复师的指挥作战能力,把这些旅级单位的支援火力部分收归师属,然后再把多域旅所拥有的远程打击、侦察监视、电子对抗、无人机等新质能力也交给师。
        应该说,如果配合美国陆军正在折腾的新的技术装备换代计划,这还挺有点东方大国军改后集团军与合成旅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美军目前面临的编制难题有点类似于当年二战的时候,同时应对太平洋和欧洲两个战场。只不过区别在于二战时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面对穷鬼帝国主义的日军,美军面临的问题无非就是如何在尽可能减少伤亡情况下歼灭死硬的军国主义小鬼子。
        但是今天呢,在欧洲美军尚有技术优势,毕竟俄罗斯陆军虽然装甲部队规模很大,但是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依然是老套路,追求部分设计指标上超过对手,而综合能力上其实不如美国新一代装备。
        美国陆军搞的三个装甲旅合兵一处再加强远程打击和防空的“重型突破师”,配合机械化装备升级,美军要改革完全应付的过来——无非是恢复冷战时期的老编制嘛。
        但在亚洲方向呢,这就真的不好弄了。美军在亚洲方向投入的部队称为“联合强行介入师”,你听这名字,就是冲着“区域拒止/反介入”来的是吧?呵呵。
        这个单位是用现在的步兵旅为基础设置,每个旅追加一个装备轻型坦克的坦克营。然后师里面配上能发射PRSM战术导弹的海马斯轻型火箭炮,再加上多域特遣旅的LRHW中程高超声速导弹支援。
        与现有的步兵旅相比,除了多了轻型火箭炮、战术导弹和坦克营,就是把悍马换成了新的GMV轻型高机动车,实际上打起来呢,还是让步兵冲……
        在亚太地区,因为美军空运海运投送能力的限制,这些强行介入师也很可能无法全师一起投入作战,而是要分兵以一个旅加强一些师属兵力投入作战。而他们强行介入时面对的对手,很可能是重型、中型机械化旅,那打起来就好看咯,基本上和朝鲜战争时期“史密斯特遣队”面临的情况差不多啊,下场大约也差不离。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按美国这次军改的方案,实际上在亚太地区他们要展开作战,必须依赖仆从军,比如,台湾地区非法武装,日本陆上自卫队、韩国军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力量虽然装备上不算差了,但是从作战能力上来看,依然是放弃机动作战,拼死力顶,等待美军救援的老套路。
        这个强行介入师呢,就是作为防御中的救火队,用来快速投入关键地点,修补战线用的。
        同时,这次美国军改方案中,轻型标准师和防御师也挺有意思,改革思路似乎是学习日本陆上自卫队好榜样,增加反坦克导弹的配属数量,用血肉之躯硬抗装甲铁拳。某种意义上说似乎是美军终于也对自己仆从军的精神素质心里有点数了,终于意识到,就算是填线,关键地点都得美国亲自下场才行……当然这些部队也有大量机动工具和配属的陆航、空运部队,顶不住了跑路也很快嘛。
        所以从这个改革方案来看,美国陆军的重点是欧洲,增强对抗新时代钢铁洪流的能力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而亚太地区呢,很可能最后他们的多域特遣旅还得保留,而且得找个别的名头把这个过渡性编制“扶正”,而美国陆军的师呢,则主要承担关键性的作战任务,作为仆从军的后台靠山存在。反正亚太地区未来如果有冲突肯定也不是靠美国陆军为主去打的,请一等人、二等人和四等人多努力吧!
        这样看来,总体上,这次美军的军改方案,还是有亮点的,基本上还是承认和面对现实,在修修补补就能保持优势的欧洲地区,就积极修补一下,在已经搞不好了的亚太地区,也认清现实,增强作为带头大哥和救火队的能力,能维持一时算一时吧。
        其实美军正在搞的“马赛克”战也好“分布式火力”也罢,或者现在这个“陆军路线图”,在亚太的思路都是减少关键节点,让作战能力尽可能平摊下去,增强机动防御和快速调动部署能力。说到底这就是为了把对手拖入“消耗战”,使其无法通过打击美军几个关键节点就让大片美军失去抵抗能力。只是……“消耗战”?
        已经实现去工业化的美国,和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人口第一大国打消耗战?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这种威慑战略在美国国力继续下行,对手的国力继续加强的趋势下,真的能有用吗?这大概就不是美国人愿意去想的问题了。
        回顾毛泽东军事思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也许是最值得我们在新军事变革问题上学习和领会的要点,跟着人家的现在,去规划自己的未来,那岂不永远只能是刻舟求剑?回顾美军近十年来想要针对我们搞的一系列新战略,陆续走到破产的地步,归结起来大多是这个原因,不得不说,他们啊,也需要学点唯物主义辩证法啦。(据观察者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