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俄罗斯与美国、北约、欧安组织将于1月10日开始,分别举行俄美安全磋商、俄罗斯与北约安全对话以及俄罗斯与欧安组织安全对话。这三场对话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边斗边谈,斗谈结合将成为俄与西方下一阶段深度博弈的特点。
举行这三场对话的起因,在于俄罗斯率先向美国和北约提出的两份安全保障协议草案。这是俄对西方在安全关切方面最直接的表达,也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俄在国家安全诉求方面最集中的体现。
即将举行的三场对话与磋商对于各方来说均有着自身明确的目的。对俄罗斯来说:一是,通过主动列出清单、划出红线,迫使美国及北约方面做出表态。二是,通过对话和谈判相对缓和俄与美西方之间日益紧张的对抗与冲突,逐步朝美西方取消对俄制裁做准备。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谈判获一定程度上的安全保障,包括不在邻近俄边境地区部署进攻性武器,或者较长时间拖延乌克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进程的启动。
俄罗斯在乌克兰及北约东扩问题上的“破釜沉舟”,表明其在任何层面上都做好了迎接与美西方对抗的准备。因此,美国不会冒进一步激怒莫斯科的风险,过早启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
对美国及北约方面来说,其目的体现在:第一,一定程度上缓和乌东部紧张局势,保证局势发展不会把美国拖入与俄的军事冲突。第二,恢复俄与北约之间的制度性联系,重启俄与北约理事会的正常运行,保证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第三,一定程度上缓和与俄罗斯的紧张对峙,为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服务,在中俄美大国关系互动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但俄与美及北约之间的系列安全对话,成果显然将是有限的。在俄罗斯的民意与认知中,美国及北约早就被界定为“敌人”形象,而欧安组织作为一个地区性安全组织,只能原则性地讨论一些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东扩与反东扩、制裁与反制裁、对抗与反对抗将会始终贯穿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关系的全过程。因此,俄方提出的安全关切不可能得到美国及北约的全部且正面的回应,尤其是俄方提到的书面承诺与法律上的保障。
但是,谈总比不谈好。即便分歧严重,俄美之间仍可能就一些非原则性问题达成妥协。总之,乌克兰危机以来,欧亚大陆俄美欧地缘政治对抗的态势业已形成,很难通过几次安全对话与磋商彻底消除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与结构性矛盾。(据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