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拱火哈骚乱破坏“一带一路”

  •     1月1日,由于哈萨克斯坦上涨了液化天然气价格,引发民众不满,多地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哈政府先后于1月3日和4日,两次降低液化天然气价格。抗议活动并没有因为政府的让步而停止,抗议示威演化为暴力冲突事件乃至恐怖袭击。
        在哈萨克斯坦国内乱局快速演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这场政治动荡的幕后黑手是美国的可能性。
        分析认为,这既是美国对中俄的“地缘安全攻击”,更是美国沿着“一带一路”搞破坏的最新证据。
    纵火、开枪、冲击政府大楼……
    中国的重要邻国突发暴乱
        1月1日,由于哈萨克斯坦上涨了液化天然气价格,引发民众不满,曼格斯套州等多地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事件发生后,哈政府很快作出回应,先后于1月3日和4日,两次降低液化天然气价格。降价后的液化天然气价格仅为50坚戈(约合人民币0.735元),甚至低于涨价前的60坚戈(约合人民币0.88元)。
        然而,抗议活动并没有因为政府的让步而停止,就连哈总统托卡耶夫宣布取代纳扎尔巴耶夫担任安全委员会主席一职,也没力挽狂澜。一夜之间,抗议示威演化为“极端主义”暴力冲突事件。
        该国最大城市、前首都阿拉木图甚至发生了恐怖袭击。
        当地时间1月5日,1000余名抗议者冲击闯入该国最大城市、前首都阿拉木图的政府大楼,现场响起枪声。大楼内部出现火灾,近千人聚集在大楼周围呼喊口号。“示威者”一度控制了阿拉木图的机场,总统宅邸、市长及检察官办公室等多栋重要建筑亦遭到纵火。数十名暴徒在冲突中被击毙。
        总统托卡耶夫6日凌晨表示,阿拉木图出现了有组织、有训练的“恐怖分子群体”,构成了对哈萨克斯坦“国家完整性”的威胁,请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援助。
        1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就哈萨克斯坦局势表态称,中哈互为友好邻邦和永久全面战略伙伴。中方认为,哈当前发生的事情是哈内政,相信哈当局能够妥善解决问题,希望哈局势能够尽快稳定下来,社会秩序回归正常。
    当地时间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阿巴耶夫表示,哈萨克斯坦全国各地区的秩序已经基本恢复,目前正在搜寻和抓捕剩余的暴徒。
    美西方被怀疑是“幕后黑手”
    不打自招,美国自己跳出来辩驳
        1月6日凌晨,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表示,哈萨克斯坦已请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集安组织)帮助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哈萨克斯坦正遭受“外部侵略”,而挑起抗议活动的“恐怖主义团伙”曾在国外受训。
        当地时间6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哈萨克斯坦目前发生的一切令人担忧,骚乱背后有外国特工的精心策划。 
        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切尔内绍夫表示,美英并不乐见哈萨克斯坦与俄合作的既定方针,并称“颜色革命”的剧本正在重新上演。
        美国等西方国家,被怀疑是哈萨克斯坦这场骚乱的“幕后黑手”。
        对于哈局势“幕后黑手”是美国的说法,美国白宫当地时间5日予以否认。据“今日俄罗斯”(RT)报道,白宫发言人普萨基说,“俄罗斯有一些人认为,是美国煽动了此次骚乱。我想说这种说法是疯狂的、错误的,这是俄罗斯散布的虚假信息。”不过RT称,普萨基并未具体说明俄罗斯哪些人称美国在哈萨克斯坦骚乱中扮演了角色。
        分析认为,美国发言人的这番话,很是有点“此地无银”的感觉,俄罗斯迄今就哈萨克斯坦冲突事件发了两份声明,里面都没有提到美国。美国却自己跳出来,颇有点“就是老子干的,你能把我怎么地”的架势。
        华盛顿成了中亚国家动荡的“头号嫌疑人”,这还得怪它自己。
        从2003年的格鲁吉亚“玫瑰革命”、2004年的乌克兰“橙色革命”,再到2005年的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美国在中亚留下不少助推“颜色革命”的黑历史。
        媒体还曝光了一段拜登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寡头会面的视频。不仅如此,拜登次子亨特·拜登与哈萨克斯坦企业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表示,关于美西方直接插手的公开证据是比较少的。但实事求是说,美国在中亚、在哈萨克斯坦已经深耕几十年了,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媒体都很活跃,对哈萨克斯坦人的思想观念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骚乱升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隆也认为,不能就此排除美西方通过媒体或非政府组织“借题发挥”的可能性。比如说,趁机利用社交平台或本地代理人进行间接政治动员,将干涉目标从建立所谓“西式民主”转向支持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势力,利用抗议推动哈内部政治势力重组,培养和扶植更为亲西方的反对派力量,等等。
        美国借机干预鼓噪的例子并不鲜见,甚至不久前就在哈萨克斯坦上演过。
    从捷克、立陶宛到哈萨克斯坦
    美国沿着“一带一路”沿线搞破坏
        哈萨克斯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一带一路”的关键中转站。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主席海拉特·克里姆贝托夫说:“我们积极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哈萨克斯坦正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不仅为哈中两国,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的其他国家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表示,美国很忌讳“一带一路”,对于中国在“江湖”上另立门户,深深忌惮,并且沿着“一带一路”捣乱了,惯用手段就是用NGO来搞乱“一带一路”上作为重要节点的国家,其他手段诸如炒作债务陷阱、破坏环境、不保护人权等等,甚至不择手段煽动个别国家和中国对抗。
        看看美国搞乱怂恿其他国家的脚步,可以发现,美国是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欧班列沿线各国在做文章。
        2020年8月30日,捷克参议院议长维特齐率89人“代表团”搭乘包机窜访中国台湾,导致中捷关系急剧降温。捷克是最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重点国家,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让捷克作为物流集散地。事后证明捷克这些政客是受到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的鼓动。
        “一带一路”里有个中枢节点就是立陶宛,这个国家被美国鼓动起来挑衅中国,随着中立关系恶化,局面正在演变成立陶宛将会被“一带一路”踢出局。如果结果是这样,那么这是立陶宛的巨大损失,但何尝不是中国的损失。
        分析认为,这次哈萨克斯坦暴乱最严重的城市就是阿拉木图,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出境就到了阿拉木图。2021年初,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平均每日验放13~15列中欧班列,最多可达到18列。
        分析人士认为,中欧班列彰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这是美国所不能动摇的,只破坏不建设是不得人心的。
         2022年1月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汪文斌表示,目前,中欧班列已铺画运行线78条,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多种,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全境,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的积极性空前提升。班列在为中外数万家企业带来商机、为沿线数亿民众送去实惠的同时,也促进了口岸经济、枢纽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沿线国家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促其经济发展动力倍增。
        汪文斌表示,2021年,中欧班列继续在逆风中开出加速度,创造新纪录,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力支撑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大动脉”,贯通疫情防控的“生命线”,彰显韧性和担当,也传递了信心和力量。(据外交部网站、环球网、观察者网、人民资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