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学会网站2月18日发表题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50年后,中美关系处在十字路口》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全文摘编如下:
中美本月将庆祝两国建立现代关系50周年。1972年2月,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在北京走下飞机,随后与毛泽东主席会面。他们的访问引发一场地缘政治地震,尼克松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这一历史性的和解结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长达20年的敌对关系。
尼克松和基辛格当时认为,与中国达成协议将使美国获得反苏影响力,或许还能加速越战的终结。这是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经典案例。
即便在这种利益交汇的情况下,取得突破也并非易事。两国政府必须同意管控而非解决诸多分歧。尼克松访华结束时发表的经过仔细磋商的《上海公报》指出两国在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上的差异。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表明自己的立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作为创造性外交的最好例子,美国承认中国的立场,并且强调美方在和平解决这一争端上的所谓“利益”。
冷战结束后,中国和美国当时都认为,它们在迅速发展的经济联系中找到保持两国关系的新理由。双方都希望进入对方的市场,中国还希望获得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双边贸易大幅增加,从1990年的大约200亿美元增至10年后的1200亿美元。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双边贸易进一步加速,中国也变得更加自信。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领导的所谓“世界秩序”的全部努力只是一种不明智的幻想,是注定失败的一招,反而加速了对手的崛起。
中美关系的恶化趋势对世界是危险的。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不仅可能导致冲突,而且有可能阻碍两国在从气候变化和传染病到网络威胁、核扩散等全球挑战上进行合作。
半个世纪前,美国采取了在设计和实施上都具有创造性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外交妙计帮助确保冷战一直是冷的,并且以有利于西方的条件结束。
纪念对中国开放50周年的最佳方式不是香槟,而是采取一种同样富有想象力的方法帮助恢复两国关系。这将再次承认两国政治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继续巧妙处理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保持经济关系,促进在阿富汗等地区问题上的合作,此外还有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样重要的是,美国要处理国内分歧,扩大与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合作,并且加入地区贸易协定。与中国领导人定期举行高层会谈势在必行。目标不应该是所谓“改造中国”,这超出美国的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工具:如果要避免过度使用包括军事在内的其他手段,就必须利用外交这一工具。(据《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