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旧闻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中美“融冰”背后的秘密
-
冯群星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帕特、国务卿罗杰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一行乘坐“空军一号”降落在了北京。尼克松从舷梯上逐级而下。距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他便向周恩来伸出手去。周恩来也伸手与尼克松相握。“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周恩来说。尼克松则在日后回忆:“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随着尼克松的来访,冻结了22年的中美关系破冰,两个大国开始重新审视、接触和了解对方。中国前驻纳米比亚大使、外交部档案馆原馆长廉正保曾长期在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他亲历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中美建交等重要的历史时刻,也见证了两国从最初的审慎打量对方到多方面磨合的过程。
美国首次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1972年1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组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进行技术安排,解决礼宾、安全、住房、电视转播、记者访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黑格向周恩来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美国认为,中国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胁,美国要‘维护’中国的‘独立生存能力’。”美方还表示,希望尼克松访华能 “加强总统的世界领袖形象”,“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好处”。这实际上是中美的一次政治博弈与较量。周恩来汇报给毛泽东以后,在第二天的会谈中对此进行了严厉批驳。其中有一些要点:美方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并声称要“维护”中国“独立”和“生存能力”的说法,令人惊讶。中国认为,任何国家绝不能依靠外力维护其独立和生存,否则只能成为别人的“保护国”或“殖民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在不断抗击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斗争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并一定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廉正保看到,黑格听了这番话之后很不自在,只能无力地辩解说,他只是负责转达口信,无意冒犯中方。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当天下午,毛泽东就会见了尼克松。尼克松访华期间,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商谈如何拟定《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与基辛格负责具体谈判。乔冠华与基辛格进行了九次会谈,焦点是台湾问题。中国要使美方改变以前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的错误认识,使美方尽可能明确地承认台湾是中国人之间的问题,同时坚持美国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军的原则。最终,“上海公报”中美方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词是:“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这是美国首次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卡特感到拖不下去了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一步步朝正常化方向迈进,两国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和政界人士互访出现良好势头。廉正保回忆,在这种形势下,大家原本以为中美建交可以很快实现,没想到又等了7年之久。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时任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接替他成为第三十八任美国总统。11月,福特派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周恩来因病正在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同基辛格会谈。基辛格说,美国国内亲台势力影响很大,而且美台间还有《共同防御条约》。受这些因素影响,美国愿意按“日本方式”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同时,希望中国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这显然是一种倒退,邓小平明确回答中国不能接受。他表示,中国坚持中美关系正常化要以“三个条件”为前提,即美国必须废除同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出一切军事力量,以及同台湾当局断绝所谓“外交关系”。在美国废约、撤军、断交之后,台湾问题只能在中国人之间作为内政自己来解决。1978年7月5日,时任外交部部长黄华与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开始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具体谈判。对中方关切的废约、撤军、断交这三个条件,美方有何打算和安排?对方的回答一直不具体,谈判进展缓慢。廉正保说,9月19日,卡特感到拖不下去了,便向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柴泽民表示,美方愿意断交、撤军、废约,双方需要抓住时机,加快速度。10月20日,作为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副处长,廉正保陪同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率领的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白宫中国问题专家奥克森伯格与廉正保相识多年,他特意约廉正保在白宫见面,说美中建交条件已成熟,双方应抓住时机,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廉正保立即将情况报回国内。12月13日至15日,邓小平同伍德科克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了四次会谈,廉正保参与做速记记录。他记得,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上,邓小平毫不退让。邓小平告诉伍德科克,美售台武器问题很重要,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美国不要卖武器给台湾,请伍德科克转达给卡特总统。对此,卡特指示伍德科克传回的意见是,美国在1979年内将不向台湾进一步出售武器,但之后是否还能继续出售,美国国会、美国人民和美国盟国对此都十分关心,希望中方能理解美方的立场。显然,双方在美售台武器问题上分歧较大,一时难以弥合。廉正保说,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他以战略家的宏伟气魄,果断决定不让美售台武器问题影响中美建交的大局,同意‘按原计划进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售台武器问题留待以后继续讨论解决。”“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中美建交后,双方关系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的当月,即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问美国。不过,中美之间的“蜜月期”相当短暂。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借机对中国进行攻击和制裁。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宣布采取暂停中美政府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暂停中美两国军事领导人之间的互访、力求推迟考虑国际金融机构向中国提供新的贷款等制裁措施。事实上,据基辛格晚年回忆,在宣布制裁中国的同时,布什“对制裁的长远后果感到不安”。曾担任过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他不愿看到中美关系完全破裂,因此派遣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特使秘密前往北京,同中国领导人交换看法。1989年7月2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斯考克罗夫特一行。他指出,问题出在美国,美国在很大范围内直接触犯了中国的利益和尊严。针对美国的制裁,中国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包括邀请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再次访华。在同尼克松会谈时,邓小平表示:“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当年11月,布什在白宫记者招待会上承认,尼克松的“这次私人访华是很有益的”。在中国的斡旋和双方的努力下,美国对华制裁逐步取消。但是,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与制衡从来都没有停止。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美关系出现了多次严重危机: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5年李登辉访美、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以及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针对美国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包括对台湾以北的海域发射了6枚地对地导弹;解放军在东海进行大规模导弹火炮演习。中国政府还召回驻美大使李道豫,这在中美外交史上是第一次。“显然,美方错误低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决心和意志。《纽约时报》后来披露,克林顿对他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感到后悔,说这是他‘任期内有关中国事务的两大错误之一’。”廉正保说。2021年12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出席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时谈道,2022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中美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落实两国元首共识,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精神,推动美国对华政策回归理性,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共同探寻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大国在这个星球上和平共处之道,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廉正保认为,当前美国对中国实施无理的孤立、制裁、打压,主要是因为其害怕中国崛起,把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需要一个适应、磨合和接受的过程。“相信美国最终会明白,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不符合美国核心利益,有悖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但两国还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竞争、合作、共存、共赢。”(据《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