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党史故事
抗美援朝战场背后真实的“冷枪冷炮运动”
-
白孟宸
很多美国老兵都回忆,在朝鲜可怕的群山中,潜伏着一群来自一个陌生国度的可怕刺客:他们长于隐蔽,吃苦耐劳,作战时兼具不畏死亡的狂热和等待猎物的冷酷。无数美国军官在下车、接受部下敬礼或鼓舞士气的一刹那被突如其来的子弹击倒。而在一声声清脆的枪声之后,要么是代表下一次死亡的寂静,要么就是由号音、哨音汇聚的可怕怒吼以及随之而来排山倒海的黄绿色人
强大的精确射击传统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朝鲜半岛,主要的作战是在山地上进行的,山间起伏的地形和覆盖的植被等地物,有利于狙击手的隐蔽。其次,两支军队都有强大的精确射击传统,有一批战功赫赫的特等射手。美国的肯塔基来复枪手是18世纪中后期最优秀的散兵部队,他们的射程至少比当时英国的线列步兵远一倍以上,射击精度也异常高。而我方人民军队从1927年建军开始,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又缺乏敞开供应子弹的后勤和军工能力,从1937年开始的全面抗战中面对的又是长于精确射击的日本侵略军,结果就将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的精确射击作为对野战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甚至民兵的最基本要求来抓。1949年10月1日,被毛主席称为“一个人消灭敌人一个连”的特等射手魏来国作为全军战斗英雄的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同一时期各地区评出的战斗英雄中,特等射手都占了相当高的比例。美军翻修封存的狙击步枪战争初期,随着志愿军“神兵天降”,美军突然感到了狙击手的可怕威胁。作为有着丰富狙击经验的老手,美军自然清楚压制敌方狙击手的最好手段就是派出本方狙击手。于是美军立刻将二战后封存的大批狙击步枪翻修后下发部队。同时,美军也继续沿用二战时期使用大口径机枪执行远程狙击/压制任务的办法。例如志愿军的“狙神”张桃芳就曾在战场上遭遇敌方使用机枪的狙击手。美军在机枪上加装光学瞄准镜充当狙击武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战和二战日军的经验影响。另外,美国的枪械文化也催生了一群天赋射手。这些官兵在进入部队前已经是出色的射手。例如一战时期著名的约克中士,本身拥有极为不错的射击技巧。复活的堑壕战问题是,朝鲜战争发展到1951年中,还真就让堑壕战这种西方军人以为早已过时的战争形式在崇山峻岭间复活了。此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5次战役,歼灭了敌人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转入相持阶段。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后,战场形势一度趋于缓和,但实际上中朝以及联合国军都在迅速建立纵深防御体系。至8月中旬,美军建立了“耳明线”“怀俄明线”“堪萨斯线”等三道防线。而我军也在同时期完成了西起土城里东至东海岸高城,东西绵延250千米的第一线防御工事,并在西起南川店,东至高城构筑第二道阵地,并加强交通线构筑。8月,美军开始发动攻势,中朝转入著名的夏秋防御作战,成功维持了战线的稳定。但志愿军也发现在面对现代化技术装备敌人的攻击时,凭借山地有利地形和一般野战工事,搭配灵活战术,即便可以大量地杀伤、消耗敌人,并在大部分情况下守住阵地,但很难做到有效保存有生力量,难以长时间在敌人炮兵、航空兵和装甲兵猛烈火力突击下保持防御的持久和稳定。1951年11月至1952年3月底我军加紧在前线构筑坑道支撑点式防御体系。与此同时,敌军则不断发动试探性的攻击和小分队级别的侦查袭扰。我军为了掩护坑道构筑,必须采用最节约兵力的方式来打击敌人。但美军凭借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动辄以炮群直接覆盖志愿军的阵地。1952年,志愿军防炮掩体上盖的最低要求是“坚不坚一丈三”,也就是说,志愿军主坑道的积土在4米以上,所以美军的炮击虽然可以将包括上甘岭在内的许多阵地表面的石头炸成一米厚的碎渣,却没能摧毁志愿军的坑道,但炮击过后,大部分志愿军指战员都丧失了听力,不少人咬破了舌头。这种单方面被压着打的感觉是自认为在精神和意志上高于美军的志愿军所不能忍受的。“冷枪冷炮运动”于是部队提出了单枪、单炮、单辆坦克依托固定阵地或采取游动方式,杀伤敌暴露的有生力量并摧毁敌人武器装备。这一行动被称为“冷枪冷炮运动”。当时,敌我双方都想不到,朝鲜战场上最可怕的狙击狂潮竟然就蕴藏在这无奈之举中。在冷枪冷炮运动开展之初,部队提出将死阵地变成血脉流通的活阵地。所谓血脉流通,就是用冷枪冷炮让美军知道我军表面阵地上有人在警惕地监视着他们。1952年1月初,负责坚守我军防线中段金化地区26军第230团,组织全团特等射手,在前沿阵地进行“打活靶”竞赛,以不足30发子弹毙伤敌14人,一举打掉了当面美军的嚣张气焰。这一战果很快被上报到志愿军总部。志愿军总部敏锐地从中看出了积小胜为大胜的契机。1月29日,志愿军总部向各部发出指示:“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冷枪冷炮运动”迅速成为朝鲜志愿军各部研究的重点。不过,就算志愿军有着远超过普通军队的精确射击和特等射手培养经验,突然开展坑道和山地背景下大规模狙击作战,也会有点“水土不服”。加上美军拥有丰富的阵地防御经验,前沿炮兵指挥体系反应迅速,在冷枪冷炮运动初期,我军虽然消灭了不少敌人,但自身因为阵地暴露也没少挨炮弹。好在志愿军能够发挥军事民主的好传统,每一支部队的经验教训,逐级集中总结,再向上汇集,到军一级已经形成面面俱到的全套战术。相当于战役级别的歼敌数字至1952年5月,我军依托坚固坑道,转入坚守防御,在战术上采取“积极活动”方针,要求部队在巩固现阵地同时,相机“挤地方”。冷枪冷炮运动也由此时转为一场全军运动。志愿军司令部定期公布前线各军冷枪冷炮运动的战绩,号召开展杀敌竞赛。结果苦了对面的美军。几个月前美军敢于在表面阵地上随意行动,现在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基本不敢踏出工事一步。凌晨出来洗漱,黄昏出来透风都是志愿军狙击手的猎杀时间。
头号神枪手登场
随着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走向成熟,朝鲜战场上的头号狙击手也终于出现了。志愿军24军72师214团8连的张桃芳1951年3月报名参加志愿军,1952年9月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张桃芳所在8连坚守的阵地,就是五圣山主峰东南约4公里处,海拔597.9 米的上甘岭,整个战役因此得名。而美军将597.9高地称为“伤心岭”。在1952年9月入朝第一次实弹打靶中,张桃芳发挥失常三发全部脱靶。但凭着韧劲,他开始练臂力练眼力,在第二次参加冷枪冷炮行动时就击毙了1名敌人。在随后的40多天里,张桃芳用240枚子弹毙伤71个敌人,一跃成为全连战果最高的射手。能够让一个在实弹射击训练打出多发脱靶成绩的步枪射手在几个月间蜕变成狙击手,除了张桃芳的天赋和努力外,人民军队强调总结经验以及善于训练的好传统,同样功不可没。从1952年5月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志愿军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将成千上万名普通士兵培养成特等射手,最终整个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敌人5.2万余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狙击作战的巨大战果。(据《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