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洲
2月24日,俄罗斯军队从多个方向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俄罗斯总统普京称这是一次特别军事行动,在其讲话中,要求乌克兰实现非军事化。
这场冲突成为了新世纪以来“直播战争”的又一个新高,俄军在行动中刻意保障了乌克兰境内的通信网络的通畅,可以让各类媒体全程关注这场冲突的最新进展,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多日的直播。纵观历史,我们这代人可能是第一次能用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深度和视角,近乎于现场体会一场军事冲突。
这是一场典型的“俄罗斯”式军事行动,既大胆又周密,但也暴露了俄军的一系列固有弱点。
看似刚猛莽撞,
实则思虑周密
虽然从地面战斗的交战方式来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仍然主要以对等对抗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总体来说仍然是一场非对称对抗。
这体现在乌克兰东线的10万大军无法与乌东武装脱离接触,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机动。这既是因为乌克兰军队本身组织程度、装备情况的问题,导致其容易在机动中被俄军分割包围歼灭,另一方面也是担心一旦大规模机动,俄军占据绝对优势的空中火力就会找到发挥最大作用的机会。
因此我们看到乌克兰在哈尔科夫、马里乌波尔等地,采取了就地隐蔽掘壕,“保存战力”的办法,但这也就放弃了机械化部队最宝贵的机动作战能力,他们能够制造的麻烦反而就小得多,可以先围而不打,等重火力上来慢慢啃。凭着这种大胆和周密并存的行动风格,俄军以5万左右的作战部队,就成功形成了切断乌克兰东部前线十多万大军退路,使之几乎陷入绝境的态势。以大致一比一的兵力几乎完成了包围对手的目标。可以说这既是胆大包天,但又确实是计划周密,充分考虑双方实际作战效能,面对各种意外都有充足后备手段,显得有恃无恐,从军事艺术角度说是可以拿到高分的。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逻辑是“试探-受挫-加码-成功-再试探”,在战略上牛刀杀鸡,但在具体战术上是带着镣铐跳舞。因为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让乌克兰重新回归到亲俄,或者至少是中立的轨道上来,这就意味着不能无节制使用武力。
可以看出普京的动作刚猛莽撞,实则思虑周密,每个举动都有退让余地的个性依然不变,这对于未来研究欧洲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就很有价值了。
有哪些参考价值
相比之下,这次行动中俄罗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而采取的“认知作战”,或许对我们更有参考价值。
俄军的军事行动尽可能在能够达到效果的最低限度下进行,并且尽可能考虑了减少伤亡,甚至包括敌军伤亡。同时其行动中始终保障了乌克兰供电和通信系统畅通,这是令人惊讶的。尤其是俄罗斯这些宣传战主要不是通过“今日俄罗斯"这样的传统媒体,或者俄罗斯自己的网民去实施,而是更多借乌克兰民众之口,甚至是美国记者之口来间接发出,这令对手无从封杀,而且会形成很强的病毒式传播效应。可以明确感觉到,这是俄罗斯宣传部门的杰作。
俄军的空中力量使用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观察的要点。
乌克兰空军即使在俄军的火力打击之下损失惨重,但至少在战争的前几天都尚未被完全压制。可以看到,俄军对乌克兰空军基地的火力打击相当敷衍,从乌克兰空军发布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些基地只有停机坪上象征性地落下了一发战术弹道导弹,整个基地完全可以正常运行。这也就导致乌克兰空军时不时零星出现,挑战俄军制空权。
这场战争中,乌克兰地面防空系统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特点。
乌克兰军队的地面防空雷达网在战争初期就被俄军的瘫痪,乌军的防空系统和战斗机都只能各自为战。但在俄军防空压制的狂暴打击下,乌克兰的“山毛榉”导弹和“黄蜂”短程地空导弹等系统却还在坚持作战,因为这些导弹不是很依赖雷达网,可以单独作战,时不时冒出来足以让俄军胆寒。
尤其是具备很强独立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山毛榉”最让俄军痛恨。我们可以看到有米-24顺着公路寻歼山毛榉车队的视频,不难看出俄军对这套苏联时代最出色的野战防空系统必欲除之而后快。
而乌克兰方面也充分发挥山毛榉导弹机动部署的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俄空天军玩起了捉迷藏。
对于我们未来的统一作战而言,对手手中也有类似的系统,老旧的“霍克”系统比山毛榉是容易对付得多了,因为它机动能力非常有限,但以“天剑2”空空导弹为基础发展的“陆剑2”防空系统因为机动灵活,也只需一部机动雷达就能够进行作战,虽然机动作战能力不如“山毛榉”,但仍然相当危险。
相比之下其“天弓3”导弹和“爱国者”导弹仍然是典型的对于机动能力不甚上心的美国防空导弹的思路,比较容易被反辐射导弹,尤其是飞行时间极短的反辐射弹道导弹消灭,还不如“陆剑2”有威胁。
对于我军,寻找新的应对措施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珠海航展上,我们已经看到了CM-103导弹方案,这种导弹类似美国“哈姆”,只不过射程更远,速度更高,重量则要低于“鹰击-91”导弹,有利于战斗机携带更多数量,这对于打击“陆剑2”、“天弓3”或者日本陆上自卫队的11式这类具备较强机动转移能力的防空系统也会更加有效。CM-103已经公布多年,相信与之性能相似的自用型导弹也应该正在试验之中了。
事先信誓旦旦,
事后毫无廉耻
最后要说的就是这次战争在国际战略上的视角。
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俄罗斯或将一举解决其最为头痛的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安全问题,但是从更高角度来看,这是俄罗斯在西方国家逼迫下的无奈之举。俄罗斯始终只是在止损,除了经济代价,它付出的最大国际政治代价就是强化了北约组织同东欧一系列和俄罗斯存在历史恩怨的国家的联系,简直可以听到他们高呼要求北约增加驻军了,这样一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南欧方向的安全焦虑更严重了。
美国呢,又占到便宜了嘛,它成功地再次收紧了欧洲脖子上的缰绳,拜登政府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国永远缺不了的“敌人”,接下来如果操作手法不出错,这个能直接兑换成中期选举的收益。金融资本也又一次盘满钵满,看,美国总是这样的嘛。
至于乌克兰民众,全过程中除了“多愁善感”的自媒体发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反对所有战争”言论骗取流量和非政府组织的补贴,有人真诚地在乎过他们的感受吗?
哦,还是有人的,现在俄罗斯在乎他们的感受,毕竟接下来要考虑乌克兰的战后问题了。
美国和北约对乌克兰所表现出的事先信誓旦旦,胆大包天,事后冷漠无情,毫无廉耻,也反过来给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上了一课,美国的承诺,乃至于一些违反国际行为准则的“秘密外交”,可靠吗?哪怕花掉无数美元求来某些阴谋小团体的“免死金牌”,他们到时候也照样翻脸无情,转头就说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2月26日,乌克兰驻德国大使请求援助,得到的回应是:“你的政府也就还能再存在几个小时,我们援助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花几亿美元让某些美国政客到他们这儿说几句好话为最大本事的台湾当局,乃至于今天面对乌克兰局势只能发发乌克兰政府的战报来精神自慰的台湾媒体人,不会真以为美国驻台机构演练撤退只是好玩的吧?(据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