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党史故事
绝密往事:中央曾为钱学森配备专职“食品验毒员”
-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1955年,周恩来总理拿一批在朝鲜战场上的美国战俘换回了钱学森。鲜为人知的是,当年,为了保护钱学森不被特务暗杀,中央曾专门为他配备了“食品验毒员”。在中国的科学家之中,钱学森是唯一享受此种待遇的人。
钱学森家附近的食品化验室
就在“两弹”进入研制的关键时刻,钱学森身边的8人工作班子在1964年三四月间,又增加了1人。这位新来的工作人员也穿一身军装。他叫段恩润,是一位化验员。他在1951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做过9年护士。从1959年开始担任化验员,1963年随部队来到北京。这位化验员不是来给钱学森化验血液的,他是专门化验钱学森家的食品的。一句话,凡是钱学森“进口”的食品,包括青菜、猪肉、鸡蛋、白糖、面粉、大米直至酱油、醋、食用油、茶叶,一概要经过段恩润化验,才能食用或者饮用。给钱学森配备食品化验员,是根据上级指示执行的。由于当时局势紧张,海外的特务机关从1960年起,就把钱学森列为暗杀目标。到1964年,公安部发现了特务在食品中投毒进行暗害的案件,于是决定加强钱学森的食品安全,所以给钱家派出了食品化验员。上级要求,在3个月内就要正式开展钱学森家的食品化验工作。当时,段恩润只知道,自己要调到一位姓钱的首长身边做食品化验工作,但是并不知道这位首长是做什么工作的。段恩润来到钱学森家中,按照保密规定,不该问的不问,直到有一次钱家大扫除,他整理钱学森的书架,看到很多是火箭、导弹方面的书,才知道首长做的是什么工作。段恩润虽然在医院做过化验员,但是,医院的常规医疗化验毕竟与食品化验不同。为此,段恩润到北京三座门—国防部所在地,专门接受那里的“毒物检疫室”的培训。好在段恩润懂得化验基本知识,所以很快就掌握了食品化验技术。在当时,北京饭店设有食品化验室,主要负责人民大会堂重要宴会的食品检验。段恩润被调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保卫部,开始为钱学森家专门筹建一个食品化验室。食品化验室设在钱学森家附近的办公楼里,两个房间,还安装了电话。由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非常重视这一工作,所以,段恩润所需要的化验仪器、药品很快就到位。当时,段恩润需要一架高倍光学显微镜,也很快从军事科学院调来。段恩润一看,是德国名牌蔡司显微镜,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多见的。那时候,电冰箱还很稀罕,出于化验工作的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给化验室调来了从苏联进口的电冰箱。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之下,段恩润很快就将食品化验室建立起来。食品化验哪些项目钱学森的警卫秘书刁九勃本来就很注意钱学森家的食品安全,一再关照管理员尽量在北京西单、东单那里的大菜场购买食品。自从段恩润来了以后,管理员购买的食品必须经过段恩润取样化验、确证无毒,段恩润写好化验单,交给管理员,管理员才能把买来的食品交给炊事员,烹调后端上餐桌。另外还规定,钱家成员不能在外购买食品,包括两个孩子。如果买了食品或者饮料,必须经过化验员化验,确证无毒,方可食用。不光是青菜、萝卜、鸡蛋、猪肉、牛奶要化验,水果也要化验。每盘菜取样放进冰箱,24小时后钱家人无恙,方可废弃样品。食品化验要查些什么项目?段恩润说,主要是检查食品中有没有氰化物、砷化物,有没有生物制剂毒素,有没有生物碱。另外,还要检查所有食品是否干净以及新鲜度。检查的项目相当多,而检查的范围又是那么广,钱家几乎所有“进口”的食物、饮料都要检查,都要写出化验单。还有,食品化验必须天天做。段恩润没有休假日,天天上班。钱家买来新的食品、饮料,段恩润就得及时进行化验。这么一来,段恩润的工作担子相当繁重,但是,为了保障钱学森的饮食安全,他不厌其烦地做好食品化验工作。段恩润说,在当时,配备专门的食品化验员,不仅在中国科学家中绝无仅有,而且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都没有,足见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对于钱学森的高度重视和百般爱护。在中国的科学家之中,钱学森是唯一享受这样待遇的人。除了每天的食品在食用前要进行化验之外,段恩润还必须对钱家的每盘菜取样,放在玻璃皿里,再放进电冰箱。直至24小时之后,钱家人无恙,方可废弃样品。每天、每顿、每盘菜,都如此取样、保存。段恩润说,钱学森家生活简朴,可以说是粗菜淡饭。那时候,富强粉、大米这样的细粮不多,60%是粗粮。菜也很普通。管理员总是精打细算,从不铺张浪费。印象最深的一次“否决”在段恩润的印象中,钱家最“豪华”的宴会,是在1964年他到任不久。当时,钱学森夫人蒋英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回国探亲,来看望钱学森一家。钱学森夫妇1955年得以回国,正是得益于蒋华帮钱学森转寄了那封至关重要的、写给陈叔通的信,陈叔通将这封信迅速交给周恩来,才最终迫使美国政府放回了钱学森。这次蒋华回国,钱学森和蒋英理所当然要宴请她。考虑到钱学森的安全,不便于在外边的饭店里宴请,钱学森和蒋英就在家中宴请。蒋英请管理员到东单市场买了鱼翅、燕窝。那几天,段恩润和炊事员都特别忙,炊事员的忙碌可想而知,段恩润则忙于样样菜肴都要进行化验并保存样品。在家宴上,蒋英和蒋华喝茅台酒,而钱学森只能礼节性地抿几口黄酒。对于那次家宴,钱学森和蒋英都表示非常满意。不过,当时蒋华一点也不知道,她在钱学森家所吃的菜肴、所喝的酒,事先都经过了段恩润的严格检查。从1964年到钱学森家,至1970年上级决定撤销、调离,段恩润在这6年间一直为钱家的食品做化验工作。那么,他在这6年间有没有发现食品中的毒物呢?他说没有,但是有几次发现食品不够新鲜,投了“否决票”。段恩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否决”了管理员买来的一条鲥鱼。此前,管理员买过一回鲥鱼,知道钱学森很喜欢吃。虽说鲥鱼贵,过了些日子,管理员又买了一条。鲥鱼出在长江,运到北京,大都是冰冻的。段恩润一检查,认为那条鲥鱼不新鲜,不能吃。管理员着急了,难得买这么一条,不能吃多可惜。但是,由于段恩润的坚持,那条鲥鱼最终未能端上钱家餐桌。在段恩润看来,新鲜度也是衡量食品能否食用的重要标准之一,他必须对首长的健康负责。(据《新周报》)